Thursday, August 26, 2010

我想念 香港 我的家

THANK YOU !


新聞直播﹕創傷與憤怒 作者﹕馬傑偉


(明報)2010年8月26日 星期四 05:05
【明報專訊】23日晚上,香港人共同經歷深刻的創傷與憤怒。在家中、在茶餐廳、在路邊,都在看直播,眼晴盯住電視熒幕,由第一下槍聲的意料之外,到誤以為人質全死的悲痛,到菲警無能的憤怒,到生還者冒出頭來的歡呼,到屍體抬出的絕望,到家破人亡者哭訴的感同身受,整個過程,港人被強烈的共同情緒捲入事件之中,這是現代電子媒體令人難以抗拒的魔力。整個過程,充分說明大事當前,仍是傳統廣播媒體主導,新媒體為副,文字媒體深入跟進。經歷傷痛與憤怒,我想,不必傳播學者說明,公眾都體驗到,媒體在文化、政治、外交、集體心理與文化認同的巨大作用。我在這裏只是提綱挈領,點出我們這兩天心路歷程之中的媒體的作用。

那一夜,當無線亞視 截斷節目流程,把鏡頭對準旅遊巴那一刻,電子媒體向公眾宣告,港人將面對異乎尋常的大事件。換句話說,節目中斷,是所謂「媒介事件」的必要條件。近5年,社會愈趨分眾,電視新聞收視下降,在年輕人之中情况尤甚。社會學家早年預言的分眾社會,現在已逐步實現。青年人對社會的了解逐漸變得十分局部,在網絡中窺見社會的側面,社群與社群之間築起頗多資訊圍牆。然而,一個逆向的發展是,社會出現大災難大異變之時,傳統電視到今天這個分眾年代仍然發揮了即時、同步、深入家居的力量,把電子媒體的移情作用發揮到幾乎是社會每一個角落。一般節目與日常新聞,收視可說是全球性「衰退」,但在直播大事件的時刻卻把公眾牽引,大家放下日常工作,投入事件的情緒之中。甚至有學者指出,在媒體個人化、社會分眾化的今天,直播社會大事,凝造共同記憶,將會是今天集體認同的最重要時刻。一個社群的「共同文化歷史」,就是由這些大家感同身受的直播事件串連。

「劫後同舟」團結感觸

馬尼拉 慘劇全球轟動,本身有新聞的性質如衝突、戲劇性、人情等各方面的吸引力,也許香港以外的觀眾只視之為眾多血腥屠殺事件之一,但港人卻經歷非一般天災人禍的悲痛。新聞畫面所見,整個過程充滿著港人認同的元素,令港人投以非比尋常的代入感。康泰是港人十分熟識的旅行社 ,每年不知有多少港人是拿著「身心康泰」的旅行袋出遊的。香港由生活艱難到小康社會,康泰標誌了港人的親切回憶。那輛橫置公路的大巴士上的康泰字樣,不就是你和我曾經有過的旅遊經驗嗎?第二個拉近港人感情的是菲律賓 ,經乎大部分香港中產家庭都有過請菲傭 的經驗。我母親就是和菲傭一起看當晚直播的。這方面香港人的情緒更為複雜,投射出來的移情作用夾雜著親切或歧視。這方面的情緒是未來幾個星期菲傭僱主以至一般公眾及政客要清醒、理智面對的,最重要是控制不文明、以偏概全的仇恨與排拒。

集體感愈強 「非我族類」界線愈明顯

除了這兩個貼身元素之外,還有一些不甚明顯但牽引力更強的印象。同事說,看見畫面中那個拖著三個孩子的「師奶」、那個頗有修養的糖尿病 老人家,還有那個冷靜又可親的導遊,一眼望上去就感到他們是我們,是今天香港的容貌。這種感覺可以領會又不易說出來,但香港人想必均有同感。我們在直播新聞所見的當事人,無是拉開窗簾 的殉難少女,或是驚嚇到面容扭曲的梁太,都像是我們身邊見過的鄰居、朋友、親人。對!還有那個躺在病床上不知雙親身亡的少女,那對擋子彈顎碎手傷的夫婦,他們的容貌,他們的故事,都是如此親近,熟識。

重大的集體事件引動的情緒如此普及,必定有集體認同的作用。香港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借用普及文化凝聚香港人的身分,無論是一曲《獅子山下》,是歌星與明星的面譜,港人借這些人物、故事與歌曲寄託自我。近十年香港媒體的文化代言人確是沉寂了。也許我們在悲劇眼見耳聞與這十多個經歷劫難的朋友,呈現出來是久違了的香港人平凡的精神面貌。那種因直播而產生的共同經歷,頗有「劫後同舟」的團結感觸。

集體認同均有分畫他,集體感愈強,「非我族類」的界線愈明顯。所以港人對近在家居的菲律賓社群的情緒要額外小心處理,須知道,在事件發展之中,無可否認的事實,是港、菲有極大的社會差異。

不必遷怒個別菲律賓人

我們不必過於客氣地避談「歧視」。菲律賓無論在警察裝備、對人命的重視、防貪制度、法治、經濟、社會基建各方面,都遠遠落後於香港。傳聞平日菲警收錢醉酒開槍,後來又見菲警在悲劇現場微笑拍照留念、整個過程種種混亂毫無章法,很清楚港、菲大不同,現代化規範化的程度有天壤之別。在嚴肅追究的同時,不必遷怒個別菲律賓人。人的質素、價值、習性,又怎能超越社會格局獨善其身。香港人團結而不仇外排他、追究責任及表達不滿而有容人之量,讓菲政府與人民明白落後的制度必須改革才能在現代進步社會抬起頭做菲國人。

題外話。有說傳媒不要「亂報」,這是重要的,傳媒必須有所不為。但在今天傳媒信息穿透社會,旅客袋中的iPhone也可收放信息,當政指揮大局的官員,不要老是要傳媒合作、甚至封鎖敏感消息。在信息開放的環境內,將傳媒作用計算在內,作出適當明智的決定,不單不會加深危機,善用傳媒,政府以及公眾,更能令危機以合理合情的方向發展。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