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18, 2009

放下

有時我會諗,誰是最重要

什麼是最重要

原來
可以呼一口氣
經已不得了

Thursday, December 10, 2009

感覺怪異

由陌生都認識再不知怎樣很討厭又突然了解到很明白有點默契

轉眼間又悄悄告訴你
我要離開了
因為任務完畢

下次再會
awful voice

Sunday, December 06, 2009

Another example of Insincerity- ultimate ideology

昨日跟A談開sincerity的問題,剛巧見到此報:

我真的認為人無完美,包括牧者,傳道 一些你依靠的領袖
是的,當人人也可以做博士,世上根本再無英雄無權威

又或者,你會問
點解D領袖唔帶腦出街?
錯就要認,打就要企定
再狡辯真係愈來愈衰

是太真誠
(講出矮得得的事實,我地呢班男性權威只愛有樣有身材的女伴女同事女學生,其他人唔該死開)
還是太虛偽?
(以笑遮醜說:我是係請笑only, dont be that serious dude! 我搬埋呀上帝出來擋擋先)
(見稿尾:(心裡不服)仲有,你班學生有咩理由challenge我,我係講者,我係牧者,我係權威!)

Fuck your attitude.


Sorry, 雖然完全唔關我事,除了我真係覺得這位講者好能假之外,我相信他代表majority。
用番你的術語,你咁做呢D事只會令人跌倒好失見證。見到禮拜堂都兜路行。
************************************************************************************


講道涉嫌歧視 教會高層道歉 指昔日女傳道「肥矮腳粗」


(明報)2009年12月6日 星期日 05:05
【明報專訊】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學生會日前發表聲明,指摘五旬節聖潔會香港總監督伍山河上月在神學日講道的言論,帶歧視女性的成分,包括指昔日教會的女傳道「肥肥矮矮腳粗粗、唔靚嘅」等。學生會成員昨日表示,伍山河前日再次出席神學院活動時已就言論道歉。

曾聲言只是「講笑」

本報昨日未取得伍山河的回應。據了解,伍牧師作有關言論前,曾聲言只是「講笑」及「可能令在場某些人唔舒服」。

「唔靚女就唔接受讀神學」

崇基學院神學院學生會的聲明指摘,伍山河於11月7日出席神學院的神學日慶典,講道時提及他認為昔日在教會的女傳道「肥肥矮矮腳粗粗、唔靚嘅」、「真是教會的羞辱」,因此往後以「唔係靚嘅女仔就唔接受讀神學」作挑選女性神學生的先決條件。聲明指出,有關言論令不少同學不滿及不安,對於以女性身材及容貌作取笑和批評的題材,感到受冒犯,有女牧者更表示感到受辱,希望伍正視其言論的影響和傷害。

神學院發聲明指摘 女牧者感受辱

中大崇基學院神學院學生會范立軒說,伍山河周五出席神學院聚會時就其言論向在場近百人公開道歉,重申當時只是提出例證,以說明要把最好的給神,派最好的傳道人去傳道,包括傳道人的樣貌。范立軒表示,學生會接受伍的道歉,但不認同最好的傳道人要有好樣貌,認為牧師說話不應帶歧視成分。

范立軒表示,伍山河曾就學生的不滿以書面回覆,就其觀點的解釋與日前相近,但態度有所不同,亦沒有道歉,並勸勉同學要有受教的心。

Thursday, December 03, 2009

某天我和嫲在𨋢內


零六年星期六早上去飲茶
慢慢行 
還是很喜愛四圍去

Wednesday, December 02, 2009

leisha

u cheered me up

Friday, November 20, 2009

竟然石琪都覺得有趣 像QT??

《旺角監獄》有奇招妙筆
2009-11-19
【明報專訊】又是王晶,又是旺角,可以變出什麼花樣呢?《旺角監獄》前段粗糙凌亂,並無精裝,更不新奇。但看下去就漸入佳境,愈看愈奇特,還有感人的溫情,成為一部粗中有細,邪中有正,癲得有趣之作。



王晶監製、編劇,與鍾少雄合導的《旺角監獄》,其實仍是把不少模式挪移變奏的拼盤,好在今次活學活用了奇招妙筆,還有別出心裁的靈感,拍成真幻交織、悲喜交錯的黑白道狂想曲,成績不俗。

張家輝飾演曾經威震江湖的搏殺「英雄」,入獄廿九年後假釋,回到旺角,再捲入黑幫爭鬥。他早已變為善良,但人格分裂,經常見到青春狂暴的自己,當作弟弟。他還產生宿命幻覺,認為注定不能脫離旺角這個「大監獄」。

主角就這樣一分為二,中年癡漢與青年猛虎(鄧德保)如影隨形,互相交談。這對虛幻「兄弟」遇上一對北姑真姊妹,她倆也對比強烈,姊姊莫少奇艷麗好心,妹妹孟瑤則弱智可憐,構成驚險的情緣。

《証人》影帝張家輝,今次把精神分裂者演得不錯,《天水圍的日與夜》影后鮑起靜也改變形象,扮演精神失常老媽媽,更為本片帶來奇采。《天》片孤寂婆婆陳麗雲變為英明好議員,乖兒子梁進龍做了良心未泯的小馬伕,也是有趣的轉型。

《旺角監獄》的劇情人物相當複雜,勝在角色們性格鮮明,戲劇性豐富。黑幫兩大對頭一個是狂惡箭豬(韋家雄),一個則精明蠱惑(譚耀文),各有表現。加上半正半邪的「神槍」警探(廖啟智),真是龍蛇混雜,人格多元多變。

片中旺角,被形容得恍似難以飛越的瘋人院,幸好瘋狂世界中並不缺乏情義。男主角還懷念旺角舊戲院午夜場,對香港電影流露滄桑感觸。特別感人是癡漢與瘋母的家常親情,尤其是洗頭戲,張家輝和鮑起靜演得精彩,莫少奇也惹人好感。

情節仍然頗多粗粗暴暴,血戰高潮也是誇張神話。但全片有微妙而趣怪之處,像塔倫天奴,又有香港懷舊特色。

石琪

Tuesday, November 17, 2009

唉,衰手痕 

整衰左個blog, 唔小心整唔見左D link

頂,唔整住

Sunday, November 15, 2009

讀報時間

健吾﹕年輕人,靠自己?

(明報)2009年11月14日 星期六 05:20
【明報專訊】突破機構的梁永泰先生看著眼底下的香港有著有增無減的怨氣,如果時間是屬於「年輕一代」的一邊,問青年「人」:未來是不是靠倒曾而來?梁先生一文引起網上一些不大不小的討論:「社會上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但我們不能期望政府改變一切事情……青年人,香港的出路是要靠自己……青年人,苦難與困境,是鍛煉我們生命的最佳機會。我們的父母在戰亂長大,是我們的榜樣。我們這一代面對歷史重大的變遷,付上代價。未來的世界,則由你們去創造。生於安逸而長於憂患是困難重重。但我仍然相信,是你們帶領香港進入更美好的未來,你們就是我們的未來。」

我記得,在中文課的時候,老師叫我不要寫「青年人」,因為青年應一定是人,正如母親一定是雌性,不需要強調「雌性母親」一樣。但我也由心感謝梁先生,至少,他當「我們」是人。但是,我以為,一個叫突破的機構,是知道面對窒息的、不平的、不合理的現象,用一己之力突破現狀,是會鼓勵青年「人」多點創意地去求出路,多於苦口婆心的勸戒的。

青年「人」窘境是大家都沒有出路

立法會 辯論《施政報告》,李卓人 議員提及Y世代的出路問題。他說:「什麼是Y世代,是1980年代出身的人。」我想,很有趣,因為他所指的Y世代,對我所認知,不是以出身年份作計算,而是以出生年份作定調的。X世代是後Baby Boomer,Y世代其實是1981年打後10年至15年,而現在國內談得很火的青少年現象叫90後。議員把我們在報章上說過的觀點,炒成一碟語氣激昂,鏗鏘有力的演辭。他說:「主席,最後我都想談一談年輕人的問題,即是Y世代的問題,三無世代:無階梯、無前景、無穩定。為什麼他們會搞成這樣子?不是因為他們不努力,為什麼?就是我們這一代,我們現在這一群四仔時代:屋仔、車仔、老婆仔、BB仔。我們上晒岸啦,全部四仔啦,我們而家四仔年代的人,就全部位高權重,完全不理會Y世代。」

李卓人議員的語氣激昂,陳述了一條簡單的社會學道理:制度是制度建立者去維護自己的權利的。我相信梁永泰先生也知道,青年「人」現在的窘境,不只是有人有怨氣,是大家都沒有出路。舉一個簡單得很的例子,在政府工作,有不少年輕的都是求穩定求無風浪,不望發達只望自己生活平平淡淡完了的人,有些人努力辛勤,為什麼可以連續六七年,都是合約員工,不提供長期服務的職位?是什麼原因?是因為我們的時間很便宜,不值得人去珍惜嗎?抑或是上層的公務員,都習慣用制度去保護自己,以肥上瘦下的思考方式去面對問題?

「你們」決定要怎樣處理這個社會?

在這種社會不平事的「世代討論」中,我們常常聽到「你們」和「我們」,我80後生,勉強稱我為「我們」吧。我們有些人會倒曾,有些人會沉迷濫藥,有些人覺得香港很迷失,這兒很絕望,很迷惘。至少,有很多我的學生跟我說,他們都有失眠問題,不是他們通宵達旦地嬉戲,而是不能入睡,有人已經有30個不同的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可以做什麼。(剩下兩個是國內生,他們說因為國內的學生大都背城借一來香港讀書,所以不會想太多。)面對一天一天家人和朋友的無形壓力,他們天天都覺得抖不過氣。我看著他們,我不禁問一個問題,既得利益者總會嘗試用baby talk去說:「年輕人,靠自己」,「認清香港優勢」,「知道自己的價值」,「不要以為倒曾(也許可以解讀成反對、抗爭)可以做到什麼」。他們不知道現在他們得到這些東西,有些人都不是因為他們能力很強,只是時代給他們機會而已。至少,我認識不少比我更有才華,認識更多事情的人,每天回去都看著一個又一個比自己白癡無知沒視野沒有國際概念、不進步不理解社會不知道世界要什麼的上司,為了一份工,就得唯命是從的工作,而且三天兩夜仍要聽著那些「這一代年輕人被動、沒主見、沒有深度、只愛在網上耍嘴皮子」這些批評,恍似社會變成今時今日的地步,是跟「?

李卓人議員,對,你們上位了,那你可以告訴我,「你們」決定要怎樣處理這個社會?你告訴我,你們想怎樣?你可以叫「你們」的朋友,以至你們的上一代仍在發光發熱的社會賢達們,集體離開這個香港,好等我們真的有權去決定香港的未來嗎?

Saturday, November 14, 2009

Sunday, November 01, 2009

Re: 關於生活﹣星期日生活

香港生卒


文章日期:2009年11月1日




【明報專訊】每隔一段日子,當香港樓價飛升,便有人要為無殼蝸牛請命,大聲疾呼要遏抑樓價,讓一般市民可以上樓。過去,港英政府會凱因斯式「微調」樓價,以平抑民憤。只有董建華夠膽祭出八萬五的尚方寶劍,以求一刀切解決高樓價問題。結果當然是他焦頭爛額。皆因他不明白,樓價關乎香港的社會向上流動梯階!

香港之成為今天的香港,應始自一九六七年後。之前,香港從來都是「兩城」——殖民地政府與華人社群仿如電車軌般平行發展,直至六七年後,港英開始推行「香港的四個現代化」。不管是刻意經營,抑或是摸石頭過河,從六七至九七,香港經濟由轉口貿易到製作業,到金融服務業,其間轉型有驚無險,建立了香港的核心價值,福利制度,法治精神,乃至普及文化。對香港的第二代及第三代來說,香港更是美國式的機會之邦!

在那三十年裏面,香港的社會向上流動梯階是人所共知、人所共享的。關鍵在教育及買樓。無論出身怎樣貧困,只要書讀得好,有一份穩定的職業,隨經濟跌跌撞撞的不斷繁榮,收入跟隨通脹上升,只要供得起樓,港人便可由草根上升至中產。這是人人都見證的歷史。還是九成按揭的年代,打工仔辛苦工作好幾年,便儲錢交首期,開始供樓。最低層的由300-400呎的樓房開始,每一個樓市的升浪,便跳高一級,樓換樓,到500-700呎,然後是800-1000呎。一般來說,十多廿年過去,大部分中產都循這個梯階成為「準豪宅」的業主。幸運的,還可能有第二層樓,第三層樓。那他們乃至他們的子女的一生,便有了保障!

六七年後,港英講「安定繁榮」,先「安定」後「繁榮」,而要安定,先要港人有歸屬感,樂於在此落葉歸根。在精神層次,歸屬感來自對香港人身分的認同,為香港的成就自豪。在物質層次,除了香港不斷提供機會給人創業,發達外,便是港人的「身家」不斷升值。樓價不斷一浪一浪的上升,便是最不吃力的令港人覺得「香港好」的方法!

我還記得,八九年六四之後,不少中產港人賣樓移民,或往澳紐,或往美加,結果十年八年後,回流的港人都發現自己比留港建港的朋友貧窮!不是留港者事業大步向前,只因為他們沒有離開,所擁有的房子價值大漲,他們便變得有錢了!

換句話說,有兩代香港人已習慣了,只要他們能供得起樓,就算沒有升職加薪中六合彩,他們的「身家」都會自動增值。香港中產欠缺退休保障,他們擁有的物業便是他們的退休保障!

最近,有女醫生怨曾蔭權,以她和律師男友的收入,竟然無法上車供樓!坊間評論,或指她好高鶩遠,或說她們其實還有許多選擇。這些評論皆誤中副車,問題關鍵不在於她們是否真的買不起樓,而是昔日她倆可以從供「準豪宅」起步,如今卻可能要像草根般由供400-500呎的樓起步,令她的預期嚴重落差!過去行之數十年的社會向上流動梯階,顯然是出了問題。

由於「豪宅」價錢被大陸來客推高,發展商只顧興建天價豪宅,「準豪宅」一族只能望樓輕嘆,眼前的一道鴻溝無法跨越。至於年輕的第四,五代,因樓價飛升,除非有父蔭,否則勢難踏足向上流動梯階!樓價最能顯示社會的兩極化,也最能顯示香港的「M形社會化」。

說來淒涼,對香港的歸屬感,其實基礎十分脆弱,建基於能不能擁有自己的一層樓,能不能趕上「樓價升,身家漲」的列車。連大學生都不能上樓,你叫他們怎樣對香港有歸屬感?在樓價如脫韁野馬的日子,已聞有第三代寄語第四代放棄追隨社會預期一定要買樓,活不好就走,往美加澳紐也好,最好回大陸。

回想四九年從大陸來港的第一代,他們大多視香港為「寓居」,心底下總有一個夢,就是有一天可以回到大陸,所以他們罕有以香港為家,當時流行的說法是﹕他們是與殖民地「互不存在」的一代!香港的第二,三代,拚盡氣力建設香港,建構對香港的歸屬感,配合社會向上流動梯階,成功了三十年。只是現時第四代和第五代,又被飛升的樓價抽走了他們的向上流動梯階,他們被迫要放眼大陸,遙望世界,為了個人前途及發展,恐怕不能再歸屬香港矣!

文 馬恩賜

Saturday, October 31, 2009

Sunday, October 25, 2009

Wednesday, October 21, 2009

關於生活﹣住好D

人人都期待自己可以擁有幸福的生活。

日前,曾特首發表施政報告的翌日,有位年輕準備結婚的律師打上峰煙節目跟曾生說,她跟未婚夫醫生都是專業人士,竟然都付擔不起心水的樓盤,因為樓市太貴了。曾生提議她先考慮比較平宜的地區,不一定要選豪宅。

第一個反應是,如果連律師醫生都這樣,那我這輩子都應該負擔不起買樓。反正家姐說,以後一直租樓都不會有問題。無兒無女,遺產都是收歸政府;就算有兒有女,好可能那幾百萬都奉獻比供書教學,應該都供不起任何東西。

再想深一層:
點解細個就比人灌輸﹣一定要比心機讀書,要做律師醫生會計師或者老師?
點解唔想讀書都一定要讀到想跳樓都一定要讀書?
點解我讀City你讀"KongU"大家GPA一樣都被人「歧視」?
點解我唔做金融唔做銀行去做一個PA仔會比人覺得我係失業人士?

道理簡單,一個字:錢

上一輩的教訓是:知識可以改變命運。我的父母都是這樣走出來。

所以唔讀書唔搵到一份好工等如得不到溫飽等如窮等如前途一片黑暗
因為我唔會買到樓唔會揸到自己架車,唔等如我得唔到幸福的生活。


我常認為我現在已得到理想的生活,覺得過得舒適,和家人也融洽相處 基本上己ok的了。

因為我們由細至大給洗腦覺得成功等如擁有財富,那要擁有多少財富才算足夠?


又睇完李小薇訪問何喜華,真的覺得好傷難過。

無線最近又播新一套電視劇,又是珠光寶氣式的只有人錢才是人,只有人錢人才是主角。真作嘔。(比較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地連天線都無安裝,費事比無線洗腦)

我真正覺得難過是知道一個永恆不變的事實,只有有錢人才有權力﹣由70年代的「我要有廉價勞工,我要搞精英制,我唔比你咁多人讀到書 所以無免費教育」到現在的「我要賺錢 你唔好再鈎地 唔好起居屋 唔要8萬5 折哂D舊樓 全部發展做豪宅 連工廠都唔放過 求求其搞D咩咩藍天計劃保養計劃 要你班人收聲」

我從來都不是低收入人士,或者無法真正了解窮人的生活。上次有幸去找唐樓景,油麻地,深水涉,大角咀,紅磡... ... 十層以下的樓我都掃超過幾百楝,絕大部份的單位都是分租套房,很多很多一個八百呎單位住滿成屋人的板間房。之前,我還以為「住滿成屋人的板間房」是上世紀的事情。香港:一百萬人的故事,日日都在煎熬

萬料不到,大家都在懷念董伯伯。嗚呼哀哉 


曾任權 下台
因為你不是我們揀的

Friday, October 02, 2009

The roller-coaster life


























I was far too upset by things around me, about work, about family, about life.
But somehow all of those bad mood are just gone...thank you baby kido.

Maybe people should stay optimistic.

Monday, September 28, 2009

life is so fragile

wedding funeral new born sickness aging

Friday, September 25, 2009

about parents

cant describe how bad this is like
is very bad
daddies and mummies are killing each other.


dont tell me that is sacrifice.
you got a chance to love, why not now?


so Jon Gosselin, I support you.
Parents shouldnt give up their chances of getting a true love because they have children.

Being selfish is first step of turning yourself as a selfless Saint
As a grow up, I will condemn you of not taking good care of your own.
dont tell me you regret what you have done, is irretrievable.


You have to love yourself before being adorable.

cant stop feeling sad

people got choices

you pick what you want
or despite what you have had then abandon them
like garbage like a disease

these very negative power are driving people crazy
just tear people apart
and brain washed them: oh this is what i wanted

is just fucked up

Saturday, September 19, 2009

探望小波兒

不知不覺
小波兒很快就要探頭來看看大地

人人都為你動情

希望你快高長大


噢,突然覺得有一點老。真的。

遇上善良的女孩

她真的是平凡到不能

徹頭徹尾的善良真實
愛睡的小寶貝

Monday, September 07, 2009

the good kid!!!




















stealing from her desktop

Monday, August 31, 2009

Sunday, August 30, 2009

everyday is my birthday

由某年開始 不想慶祝生日

因為實在太千篇一律

首先,我已經唔駛再等生日先會收到禮物
OR換句語說:即係我想要某樣野我都可以求其作個藉口
例如:我覺得今日自己真係好努力 OR 我今日真係好唔開心

對於物質,真係一無所缺
起碼已經不是一千幾百可以幫到手

因此,食一餐好的是 nothing more i could ask for.


謝謝
會記得我生日的人

謝謝
媽媽廿幾年前帶我同妹妹來這個世界

Sunday, August 16, 2009

三SPRIT工作日



有時自戀也不是罪

Saturday, August 15, 2009

leaving

thanks for everything.
but this time, is serious.

Wednesday, August 12, 2009

sorry

選擇
留下或離開都不容易

Sunday, July 19, 2009

Thanks PaPa





















也許 好耐沒有跟你好好講過半句說話

打風的時候你車我去工作的地方然後又回家
有時 我會想哪兒是我家

我問你又和媽媽吵架嗎
你說外出時 少過在家
今天你又和媽媽去黃山

真的沒有幾可在家
唉 你地又嗌交

Sunday, July 12, 2009

something about our younger times














we dont have tvb at home, just go online and watch it at once.

but III's story plot is kinda boring.....
Wong Hey is much older than 32 lor, cant cheat!
Is very strange that they didnt put any make up for their younger scene......

i always remember南山三虎,when 鄭敬基jump over the bldg, we cried.

Sunday, July 05, 2009

荒漠的綠洲

要找一個舊唐樓拍攝 真的很苦惱

6,70年代的香港漸漸退色
再過多一段日子
好可能己沒有景可拍

收樓 清折 都變成了一些吉的空間
斫了棵樹 拆了座屋 成條街

我開始懷疑香港大部份人都患上舊野厭惡症
見到上舊野就想 除之而後快

九龍城南角道有一處 個鐵窗當框好特別 
裡面住了一個90歲的李伯伯
登門兩次先有機會見到佢

開門第一個印象 嘩得啦呢度
菲傭姐姐June好好咁招呼我
突然覺得終於有人聽我講兩句
有點感動

第一次去伯伯午睡
又過幾日
第二次去伯伯就沖涼
所以都等左好耐

紅白楷磚地
60年的門邊鐵間花同好多盞壁燈
粉藍色Fibre配膠暗灰牆紙
幾張酸枝椅同茶几 
案頭上一系家族大合照 兒孫滿堂

穿住白色底衫孖煙通
又梳住個撻頭
伯伯好有中氣地拒絕我的要求

「我的生活有哂安排,朝早要做運動...
其實我自己一個人住,都唔係比錢租的問題,
如果係得唔收你錢都得,但係我的生活有哂安排,唔好意思」

其實推卻一個陌生人很易
但係 有條不紊 清晰有禮的答案
不得不令我心服口服的離開
打亂一個90歲伯伯生活,都係有點不該
我還是繼續努力吧啦 

Sunday, June 28, 2009

Wednesday, June 24, 2009

萬事萬物皆有盡頭

我己做好完結的準備。
面對完結。

Monday, June 22, 2009

new start

22/6 new project starts

Saturday, June 20, 2009

實在不安

確實是不安

當努力為自己打拼時
又產生有太多不公義
公義何價 打拼無罪

撥亂世 反之正
是推翻一個政權可以做到的嗎
是推翻一個政府可以做到的嗎

那麼 你希望是要一個怎樣的生存空間

審查 自我審查 自行調整 

好累

常常牢牢的記著: 
得力在乎平靜安穩

跳過A1港聞版
追下娛樂版好過

根本一點力都沒有
做咩都是白做
力都唔想出了。

demo-嗨,我今晚放毒蛇。

Thursday, June 18, 2009

insomnia - fucking hell day N

why

i

just

couldnt

sleep.

Wednesday, June 17, 2009

fucking hell

妖。

我好炆 
又訓唔到。


有無一晚可以早過2點訓???????

日夜亂哂龍
好黑人憎。

Wednesday, June 10, 2009

骨氣

骨氣唔值錢

為求三餐一宿

可以出賣僅有的腰骨



我唔明白好多事情

唔明白why should i care all about this



this is fucking harmful to me- but still
i choose the alternative
even if i am wrong,
i will still stand up straight
to do what should have done.

我的無奈
告訴我一點都不fit in任何一個地方

我怎樣可以快樂半點

Monday, June 08, 2009

在職貧窮愈來愈多 宜給援手免成包袱

(明報)2009年6月8日 星期一 05:05
【明報專訊】財政司 長曾俊華 上月底宣布168億元「派糖」方案後翌日,立即表示不排除今年內再次推出措施協助市民紓困。這一輪派糖安排最為人詬病的地方,是沒有着意協助努力謀生、不願伸手拿綜援 的在職貧窮戶,反而倒過來不論需要,向所有綜援戶多發一個月綜援金,迹近胡亂花費,明顯有違政府長期宣稱鼓勵綜援戶脫離綜援網的基本政策。更教人憂慮的是,政府至今仍然無視已多近40萬的在職貧窮者的困境。若社會再不對這群努力自食其力的低下階層施以援手,勢必磨滅低下層自食其力的意志,為社會埋下更大的長期綜援包袱。

最新一次168億的派糖措施,不單被指是政治決定,為求民眾在六四 及七一時不要上街,也在社會上引起不少矛盾。未獲派糖的「三無人士」(無申領綜援、無物業、無納稅者)認為政府遺棄他們,把錢派給不應獲協助的人,援助被分薄了。這種矛盾,自是政府在推行政策前思慮不周的結果,以致未能推出一整套全面及有理念的紓困措施,放眼長遠的需要。

曾俊華在公布紓困措施後的記者會上,被記者問及紓困措施未有惠及「三無人士」時,他板着臉反問說﹕「你有無咩嘢好嘅提議吖?」這番話背後的意思也許是,要找出這些人士並不容易,不過,這說法有商榷餘地。

這次紓困措施其中一項是公屋免租兩個月,主力協助弱勢社群的社區組織協會主任何喜華就指出,要找出未能在這次派糖中受惠的人十分容易,在公屋輪候冊上的家庭不少正是這類人士,政府絕對有能力找到這批需要協助的階層。

此外,政府另一個備受批評的地方,就是向領取綜援人士發放「雙糧」,但未有領取綜援並努力工作的在職貧窮人士,政府卻未有照顧。事實上,自回歸以來,每月收入低於4000元者已不斷上升。2004年以來,香港經濟大幅反彈,但這群人的數目一直高企不下,如今已接近40萬之多。

在職貧窮趨嚴重

政府應重點處理

根據統計處的數字,1997年月入低於4000元的人士只有22.56萬人,但到了去年,此數已躍升至39.44萬。其間,香港的生產力增加了23%。這充分說明了,香港有大群人未能分享經濟成果。更重要的是,當2003年香港經濟因SARS 疫情衝擊而掉進谷底後,月入少於4000元者,便攀升至2004年的41.33萬人。其後,香港經濟好轉,這群人確實減少了,但4年多以來,其實數目一直徘徊於40萬上下。「結構性貧窮」問題明顯存在於香港這個表面上十分富裕的社會裏。

若我們再分析近期一點的數字,便會進一步發現,金融海嘯令問題進一步惡化。2008年第4季裏,月入低於4000者有39.7萬人,但到了2009年第1季,已上升至42.4萬人。

在職貧窮問題明顯已到了不能不正視的階段。這個問題一天不解決,社會不同階層的利益取態會愈趨極端,等同在社會埋下計時炸彈。第二,若政府不協助這群至今仍然努力自食其力的人士,他們的工作意欲遲早會磨滅,進而掉進綜援網,有可能成為納稅人的長期包袱。

現時每家公司每年都要向稅務局 申報員工薪酬。理論上,每個低收入人士在稅局都會有一個檔案。或許基於稅局的保密安排,其資料不會輕易交給其他部門,但只要政府願意想點辦法,例如透過自願登記制度,政府不難找到他們。

最低工資水平

應高於綜援鼓勵就業

至於應以什麼方法協助在職貧窮人士,不少社福界人士早已指出,香港較繁榮的地區(如中環 灣仔及油尖旺等區)仍有不少低技術職位無法聘請到員工,但在新界較貧窮的地區則有大批人士失業,因此一個可以考慮的方案,是大幅增加交通津貼,鼓勵跨區就業,改善「有工無人做,有人無工做」的錯配情况。

另一個協助在職貧窮人士的政策是從設立最低工資入手。最低工資委員會正研究香港應訂立的最低工資水平,在香港這個崇尚自由經濟的社會,把最低工資訂得過高,將會嚴重扭曲市場機制,只會製造更多失業。但若訂得過低,甚至比市場工資還要低,最低工資則會毫無效用。

最終最低工資應訂在什麼水平,當然還需研究,但社會上有聲音指出,最低工資的訂立,要同時達到鼓勵市民就業的效果。如果最低工資比失業綜援的金額還要低,則變相鼓勵勞動人口選擇領取綜援也不願打工。因此,要避免這情况出現,一種方法是把最低工資訂立在現有失業綜援的水平之上,另一方法是把現有的失業綜援水平調低或加入領取年期等限制。總之,機制必須讓願意工作的人得到的收入,要比領取失業綜援為高。此舉除了可以減輕在職貧窮問題,全面鼓勵社會人士就業外,更可鼓勵更多人擺脫綜援網,令更多的社會資源可以用於更具生產效益的環節上去。

Saturday, June 06, 2009

夾心人

我受夠了。

Friday, June 05, 2009

Thursday, June 04, 2009

搞撚錯!P-at-Riot 網站被lock


blogger 自我審查


Thursday, June 4, 2009 at 12:17 PM

P-at-Riot 網站被lock

關 於 80 後 六 四 文 化 祭

由一班八十後一輩自發組成,,
期望藉著一連串藝文活動,
包括:藝術展覽、音樂會、
街頭藝術行動、錄象訪談、
野餐讀書會、電影放映、
書籍展覽等,
打開討論「六四」的可能性,
從而展示八十後一代 /
堆人對「六四」的
感覺 / 記憶 / 態度...
呼應彼此與二十年前學生
(可能)共有的氣質,
為愛國運動重新定位。



我告訴你,若你決意封鎖我們,我們將必更大聲地宣說!
請發聲

Monday, June 01, 2009

以前殺了人,不能說發了 達,就可以不認罪

Ed:如果講大陸派錢派工作機會比我地香港人就等同是一種懷柔一種招降的做法,我相信所有在國內工作的港人都要重新諗諗在內地工作的意義。正如曾先生之前在立會的講話是令人憤怒的。我們憤怒埋沒良知的人。


(明報)2009年5月31日 星期日 05:05

【明報專訊】因為六四事件,一班學生的生命軌迹改變了,本來是黃毛小子、埋首學業的年輕人,為了反貪污、反特權、反官倒,為了國家變得更美好,有人獻出生命;有人要坐牢、流亡,至今有家歸不得。在香港,也有人為了聲援學運,起來組織支聯會,結果本是彰顯名譽地位的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職銜不要了,最後連回鄉的權利也被剝奪。儘管代價沉重,但他們無怨無悔。今年是六四20周年,支聯會主席司徒華和學運領袖王丹回答了20條問題,總結這場20年前的運動。

01)20年前的民運,哪幕最令你難忘?

最難忘是5月20日,因為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宣布北京戒嚴,香港人約定在維園集合遊行至新華社。那天卻掛起8號風球,橫風橫雨,但我們還是按原定計劃下午3時在維園集合。當日上午不斷有人打電話來問我是否舉行遊行,甚至有人覺得8號風球仍舉辦遊行有危險。我在家裏看電視,很多觀眾打去表達意見,對戒嚴表示憤怒。看了觀眾的反應後,我決定如期舉辦遊行,8號、10號風球都要去!當日人數有4至5萬人,這是我們估計不到的。

02)北京鎮壓學生是否始料不及的事情?

不單止我,幾乎所有人都不會預計北京政府出動坦克及機關槍鎮壓學生。6月3日整晚沒睡,一直看電視,很悲哀。翌日6月4日,按原定在跑馬地集合舉行「黑色聲討大會」。雖然下午才開始,但我上午11時已到跑馬地馬場,見到很多人,大家都很悲哀,有人抱頭痛哭。因為整晚沒睡,我在台上話未說完就暈倒,其他人扶我入後台休息。李柱銘找我,問我停止《基本法》草委工作好不好,我回應他:「你幫我一併去說。」

03)如何理解當時為什麼會有鎮壓?

自1979年起,前中共領導人鄧小平宣布改革開放以來,國內不斷冒起自由化、民主化的力量,但不斷受到打壓。例如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1986年不肯向安徽省合肥科技大學發起學潮的學生施行鎮壓,所以被拉下台。中共要藉鎮壓六四打壓整個國內冒起的民主運動。對共產黨一黨專政國家,以前未是最了解,透過六四對他們更了解:

一、他們要擁有絕對的權力,不容任何挑戰,否則格殺勿論。

二、黨內鬥爭很殘酷,但想不到對人民都這樣殘酷。六四時傳出前領導人鄧小平講過「殺20萬人,保20年穩定」,根本是視人命如草芥。

三、中共喜歡「講大話」,以前理解不深,六四後理解深了。《人民日報》4.26社論指學生運動是有領導的反革命動亂,有預謀、「黑手」。他們拘捕了這麼多人、審問了這麼多人,但都沒有找到證據。當時鎮壓以這樣的藉口,到今天還要遮掩這些事實不讓人知道。

04)曾與逃亡的民運人士見面嗎?還記得他/她對你說過什麼?

只見過著名畫家高爾泰及作家鄭義,因為他們申請去外國,在港逗留的時間比較長,住了一至兩年。其實我很少接觸民運人士,前年到美加時在洛杉磯與當地民運人士吃過飯,很少談及以前的事。我們做支聯會的工作,他們做海外工作。

05)20年後回看,最大的遺憾是什麼?

沒有遺憾,從來做事不會後悔,向來做事,事前詳細考慮,無悔無憾。

06)沒有回鄉證,有思鄉嗎?

沒有思鄉,故鄉沒什麼親人。但這不是想不想回鄉的問題,而是權利的問題。我是中國公民,為何剝奪我的權利?因為是《基本法》草委,曾返內地13次,但六四後,回鄉證到期申請續領,中旅社不再發給我。向中旅社查詢原因,他們回應不知道。

07)對於流亡海外的民運人士,有沒有信心他們能回中國和家人團聚?

總會有一天可以平反六四,那時他們就可以回國。六四一定會平反,因為民主是歷史潮流,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全球最終都實現民主。

08)如何看中國現時民主狀况?

中國民主六四後不單停滯不前,而且還倒退。網上寫文章也被禁止、檢控、拘捕,調查四川地震死難學生人數也被控涉嫌顛覆國家。對中國來說,民主可能還遙遠,因為中共十分頑強。專政國家餘下中國、北韓、越南和古巴幾個國家中,中共最強大。不過內地冒起民間四大力量,包括維權事件、資訊網絡、宗教活動及環保運動。雖然封了新聞,但網絡封鎖不了,集結民間力量,可以推動社會進步。

09)你在香港生活,你認為香港的民主,跟你想像中的民主有分別嗎?

假如中國民主不進步,香港很難有進步。對本港的民主不樂觀,曹二寶的「第二支管治隊伍」、黎桂康的「十點協議」、保釣被阻出海事件等,可見香港的管治不斷受到干預。幸好的是2003年七一大遊行令《基本法》23條立法擱置,如果通過立法,香港的人權將會是大倒退。看看澳門,通過(《23條》)立法後,限制港人入境,特首選委會等額選舉。現在中共把澳門作為示範,做給香港看。

10)六四經過20年,市民的熱情有沒有減卻?

事隔這麼久,市民熱情始終有些倒退,但今年有些不同。我每年都有六四演講,可能今年是六四事件20周年,應邀到學校演講及媒體訪問特別多。支聯會本月初舉辦研討會講六四真相及起因,有百多人參加。今年多了人關心六四,例如你見到市民對特首曾蔭權六四言論的反應就可得知。

11)一直有說法指香港或海外的民運組織,背後有美國和台灣支持,你有何回應?

荒謬!1989年北京學生是有外國勢力支持的說法,連民建聯的議員亦是這樣說,但你看因六四被捕的人那麼多,審了那麼多人,沒有一個個案有證據顯示他們與外國勢力有關。中共要打擊人就指別人與外國勢力勾結,他們從沒說過支聯會與外國勢力勾結,因為我們財政很公開,活動透明,活動亦是市民自願參加。

12)你沒法回中國已20年,見到有內地留學生批評民運人士不認識「新中國」,這段日子,你是如何認識「新中國」的?

我比曾蔭權了解得多,我一向有訂閱內地13種雜誌,很留意內地新聞。不是要到內地才了解,很多事不回去亦知道,例如要知道四川樓房是否有豆腐渣工程,不需要自己親自驗,官方公布約死5000名學生,學校倒塌了7000所,即是一間倒塌學校死的學生少於1個,這有沒有可能?

13)看見中國崛起,成為了經濟大國,你有沒有感到自豪?

經濟有發展不等於可以不分是非。以前殺了人,不能說今日發了達,就可以不認罪。我反而覺得六四阻礙了經濟發展,六四後經濟改革停頓了2年,如果中共當時接納了學生改革意見,實施民主化,今日的經濟一定發展得更好,亦不會出現道德敗壞、無官不貪、維權事件無日無之的現象。

14)內地年輕一代對六四歷史的空白,你認為會否阻礙他們對民主的追求?

教育很重要,內地的維權事件可令他們看到民主的重要。

15)對你個人而言,六四已成歷史了嗎?抑或還在進行中?

希望事實不會被抹煞,總要把事件弄清楚,辨別是非,還歷史一個公道。台灣的「二二八」事件,50年後都可以平反,50年比現在已過的20年還要長。

16)如果六四沒有屠城,而是學生能夠與中共對話,你認為這樣結果和中國後來的發展會有何不同?

學運中,有幾段時間學生運動稍為平靜下來,但卻被人刺激,事件是有人故意刺激製造藉口施行鎮壓。首先,4.26社論若不是這樣定性,學生是不會這樣激動;第二,5月19日宣布戒嚴,令民眾「火上添油」,再看前中共總書記趙紫陽在《改革歷程》中的說法,更看到有人挑動學生藉以施行鎮壓。

17)你會用「失敗」來形容六四嗎?如果有人說,當年學生採取對抗式的方法,導致中國往後民主發展停滯不前,你如何回應?

是失敗的,當時學生運動是自發的、沒組織、沒領導的民主運動,學生沒有運動經驗。這並非是否令到民主發展停滯不前的問題,而是學生不理解中共的殘酷,他們不應大規模的聚在一起,給一網打盡。

18)在香港生活,內地方面有沒有對你作出干預?

沒有干預,因為他們知道沒用,他們知道游說不到你,就不會再找你,他們可能還怕我把他們所做的說出來。不過,前特首董建華兩次叫過我不要搞六四(活動),要放下包袱。他再約我見面,我拒絕了他。

19)對於有昔日戰友淡出,你有何感想?

沒有心灰,世事從來是這樣,「大江東去,浪淘盡」,沒有感到稀奇,沒有這樣的事才出奇。

20)香港在中國民主化的路上,還擔當什麼角色?

香港沒有擔當很重要角色,「尾巴搖不動整條狗」,13億人民不是香港700多萬人可以影響到。不過,香港是中國唯一可紀念六四的地方,很多信息可傳遞到內地;香港如果自由、民主沒有倒退的話,可給內地人民借鏡。

明報記者 何素文

Sunday, May 31, 2009

Friday, May 29, 2009

black

just wanna quit everything
but my heart ask me to hang on
is just feeling so bad
so restless

why should i care?

Monday, May 25, 2009

labeling

man in a dress
girl in a suit with black tie

life is far more interesting if you stop labeling

just believe what your eyes see
and stop asking stupid question- it has more to do with self-respect.

me or you.

Sunday, May 24, 2009

When you start marching, we cried.






To the dear you,
The road is very tough. And finally you managed it.
I congratulate you for love-
for the love of respects
for the love of the people who surrounded you
for the love that filled the house with joy
for the love that prepare by God before you were born

I cried for the destiny
It is paved.

Friday, May 22, 2009

emotion control

i will stay very calm
i will try my very best to stay calm.

Wednesday, May 20, 2009

脫苦海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家姐大人
你今個星期尾就脫苦海
仲帶幾日就OK,加油。

我記得你N年前去飲時同我講
婚禮都是做場戲
你要揾到一個好愛好愛的人先至可以做到
好了。
just enjoy it.

P.S我仲未諗到著咩。shit,.fh2321

Friday, May 15, 2009

波動

中午
你忽然又偷襲我。

我真的不願意再把你想起
如果我可以消滅記憶 
一定把你填上第一格

我的波動傷心由油麻地到金鐘再到銅鑼灣
一直未停

時間又再過了一點 
教我怎可以完完全全把你忘記

對你仁慈
就是自己殘酷
反正你早把我忘掉
永永遠遠剩下我一個人在這個萬劫不服的loop

我記起你在車廂內問我有日會否把你忘記
對了 到了今日 答案無容質疑
只是我一廂情願把你埋在心窩裡
某日登門到訪 我為你沏杯茶

另一方面 我依然覺得自己一點也沒有長大
仍然是情緒主導

夜裡 輾轉反側 我再次決定要忘記你。 阿門。

Saturday, May 09, 2009

Clipping- 青年願景── 對香港的六個冀盼

宣言主網站:http://www.roundtable.com.hk/54/

我們是一群來自研究及學術界、文化藝術界、傳媒界、非政府組織的青年公民社會成員。我們這一代香港人,儘管沒有經歷戰火洗禮,卻在成長中見證著香港多個轉捩點。即使身份認同一再變改,對我們而言,香港依然不應是借來的地方,香港人也不應活在借來的時間。香港,依然是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家。

近年來,香港瀰漫著揮之不去的鬱悶──經濟的低潮、政策的折騰、狹隘的視野,以及對社會科學和實踐研究的輕視,使香港的優勢和自主性越見薄弱迷失。但政府和不少主要社會資源的持份者,依然崇尚逾時的精英主義,習慣以由上而下的思維,延續昔日的管治模式;但在追求經濟增長或新機遇的同時,我們整體的生活質素卻未見改善,社會的貧富差距越見巨大,離以人為本的社會越來越遠。這不但使我們感到無力和無奈,更令我們為未來擔憂。經濟和健康的連串危機,把我們從習以為常的、效益主導的經濟生活中驚醒,告誡我們急需反思過去的生活價值,並為社會、經濟和生活模式確立新方向。

近一世紀前,陳獨秀先生在《新青年》雜誌寫下《敬告青年》一文,寄語青年在風雨飄搖之時,承擔起改造社會之責。今天,我們作為生於七、八十年代前後、行政架構及立法議會外的一群,也提出六點對社會的冀盼,希望拋磚引玉,帶動政府、學界和民間,開展對香港未來的討論;也希望社會痛定思痛、勇於變革,為下一代建立一個視野遼闊、共同參與、不再反智的社會。

知性的而非官僚的
任何社會與公共政策,均應以嚴謹的研究作基礎,並以社科的謹慎態度將之納入公共行政體系之中,而非先有結論、後有研究。本地不乏水平出眾的學者和文化工作者,但卻往往不被重視和鼓勵,無奈於學院進行與社會應用無關的學術論文,或在民間被視廉價勞工。無論是政府、企業,或掌握學術資源的機制,均有責任為本地提供更自由、更富應用性的學術和文化土壤,推動更多與社會相關的研究及創作,尊重知識,同時為理想、實踐和創意拆牆鬆綁。

流動的而非停滯的
傳統『香港精神』,認為香港人肯捱願搏,自力更生便總有出頭天。但今天的香港階級流動停滯,青年人不是墮進無休止自我增值的扭曲循環,便只能在技術工作短缺的勞工巿場徬惶掙扎,兩極化的勞動巿場抹殺了突破的可能性。香港需要更健康的勞動巿場和流動階梯,社會制度需要新的想像和更彈性的發揮空間,讓有新思維和創作力的人──特別是青年人,可以根據個人的興趣和理念,自由創造自己和香港的未來。

多元的而非民粹的
自由多元的言論空間,是香港僅餘不多的既有優勢之一。唯有不以仇恨和恐懼推動討論,以知識和理性深化對話基礎,方能讓這優勢得到最大發揮。公民社會需要開放、認真、互相尊重的討論態度,政府兼聽則明、民間互相包容,建構真正多元的、非形式主義的、由下而上的交流諮詢平台,深化知性討論,下一代才能在理性的環境成長。

開放的而非封閉的
香港需要一個開放的政治空間,讓社會不同立場和階層者均可以參與管治。『均衡參與』不應是維護既得利益者、延續由一小撮政治精英把持政治困局的幌子,而是一個整全民主社會的真正願景。在『一國』之下的香港,更有責任讓『德先生』好好定居,落地生根,作為中國民主化的楷模。

國際的而非孤島的
香港擁有大中華地區相對最寬鬆的媒體與網絡自由,加上殖民地的歷史因素,理應是一個國際城巿,這也是歷來香港對中國的價值。但近年香港卻越見去國際化,國際視野淪為商業工具及包裝,社會卻缺乏對世界的認識和關懷,少數族群亦不被主流社會主動融和。在高喊「背靠中國、面向世界」口號的同時,我們必需主動確立香港在國際社會的獨特價值,維繫本土社會的國際性,更具人文關懷地了解和參與世界,方能真正地拓展視野,擺脫孤島心態,確認自己的長處和路向,從而維持對中國的獨特貢獻。

我們的而非無根的
『我們』指的是廣義的香港人,無論是年長或年輕、生於斯或移居至此,既視香港為家,便需正視本土的歷史脈絡,從個人的根,發展出屬於我們的路向。在全球化席捲中國的同時,了解及確立自己獨特的定位更形重要。香港獨有的文化、歷史、複雜而多元的身份,在中國近代史,也一直具有富批判性的、醞釀新思維的優良傳統。這些傳承,正是香港人的根本,我們務必對之珍重,並認真研究和借鑒。否則十年後的香港,只會淪為一個無根的社會,和一個毫無特色的夕陽城巿。

發起人: The Roundtable Network – The Social Science Network in Hong Kong [圓桌香港社會科學網絡] @成立四週年紀念

Saturday, April 25, 2009

關於六四


前幾年還是講緊年青一代點樣不認識歷史
多謝陳一諤給罷免
最近 好不熱鬧

P-at-Riot:80後六四文化祭

Tuesday, April 21, 2009

有點困惑

為什麼 我經常都有點困惑

很累
我被自己搞死。

我一直在迴避
說什麼一些無無謂的廢話

其實 我的確有所謂
我心中的Calling很任性
推來推去

根本只是一面之辭

我以為我根本無原則
我以為我可以堅持

有一刻
空虛到 忘記了為什麼要繼續

羨慕別人
卻忘記所有人都一同在取捨抉擇

有時覺得好委屈
但是無法抽身
無法迴避
我很累
你說我懦弱 為何不拒絕所有這些那些

如果我可以遷居一人小島

為什麼我不可發怒
為什麼我不可埋怨

為什麼我要得到你認同許可

encouragement

......身為當時(1987年)唯一一位中國學生,以及第一位於柏林 歌劇院演唱的中國人,再觀乎整個歌唱生涯,莫華倫自言有辛苦,也有幸福:「以前唱歌劇一定要駐守歐洲,像我這樣留守亞洲根本不可能,但又被我做到了。」1987年莫華倫在柏林第一次演唱時,東、西德還未合併。「最初學歌劇時,第一樣想的是有沒有工作。那時候學的人很多,但工作機會很少很少,何況我是中國人!他們全是『鬼佬』,只是化妝我已經輸蝕了,加上競爭非常激烈,我一定要唱得比他們好。」當時有外國人問莫華倫,為何如此愛歌劇?他說自己也不知道,自從十八、九歲第一次看過歌劇表演後便迷上了,彷彿內心有種Calling,要不是也不能堅持,也不會成功。「那時有外國人問我從哪裏來,我說從美國;他們說:『但你是香港人。』我說:『是,我是香港人。』他們便說:『那麼你是香港人,不是美國人。』歐洲人對中國人的歷史很尊重,跟美國不同。」找到畢生最愛、受到同學間的尊重,加上考進世界十大頂尖之一的柏林歌劇院,一切似乎很順利;然而當醫生的父母起初卻反對莫華倫以歌劇謀生,「所以我給了自己一個Deadline,三十歲前不成功就轉行,幸好一畢業就有工做。」莫華倫回想也一臉自豪:「其實當時我已考進了Paisley University,他們已經收了我。」音樂系?「MBA,Business;其實這件事我很少跟人說起,哈哈。」莫華倫續說:「再來一次,我還是會這樣行,對自己喜歡的東西能Go on top of it, can make a living, it's the best!」


mingpao 20/4/09

Tuesday, April 14, 2009

really happy for u

突然發現
少女變熟女

是真心替你們高興

來到此點 我絕對可以肯定
雖然踏在不同的分岔口
以後亦不會同路而行

希望你們
順風直航

Sunday, April 12, 2009

-_-

我是一個波
但不代表人人都可以lalalala我。

Wednesday, April 08, 2009

O, just dont piss off

送你一首robert frost.
常常在我心裡重播。
Dont give up.
世上有無數在井下面生活的蛙兒
又何苦跟它們斤斤計較呢?




The Road Not Taken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Sunday, April 05, 2009

放肆

沒有什麼想講

你可以說我很放肆
因為根本無人明白

你可以說我是目中無人
因為根本無人會想了解當中因由

你可以說只是以其人之道還冶其人之身
因為我根本抵死無情兼前後矛盾

在這個世界上 根本唔會有人贏哂
因為大家都是依賴大家生存
今日我地打到頭崩額裂
明日不再相見
就痛苦講句 無敵是最寂寞
根本放肆 根本寂寞

Saturday, April 04, 2009

photo boothing at 3am midnight

夜媽媽photo boothing之low tech王
玩左兩粒鐘
PS完 又食埋個出前丁丁麵
oskii說不如去AE再加D郁的煙花
會唔會好浮誇?













Thursday, April 02, 2009

Sweden passes same-sex marriage law

CNN 2APR09


(CNN) -- Sweden's parliament on Wednesday approved same-sex marriage legislation, according to the parliament's Web site.

Previously, two people of the same sex could register their partnership, but with this vote, sex will no longer matter when two people want to get married.

The new "sex-neutral" law will take effect on May 1.

Couples who already had a registered partnership can now either stay in that union or transform it into a marriage if they wish, the Web site said.

The "yes" votes numbered 261, while 22 members of parliament voted "no" and 16 chose not to vote.

The Christian Democrats was the only party opposed to the new law.

"Unfortunately this is not an April Fool's Day joke, this is reality," Yvonne Andersson, member of the Swedish parliament for the Christian Democrats, wrote on the party's Web site following the vote.

The party had instead proposed a law that would remove the word "marriage" from Swedish law and replace it with a legally binding union between two persons, thus separating it from the Christian ceremony that the church conducts.

Asa Regner, secretary general of the Swedish Association for Sexuality Education, told CNN that Wednesday's vote meant a very important change in Swedish law.

"This was the last area where same sex couples were treated differently," she said.

Wednesday, April 01, 2009

film viva

fresh waves
the reader
k-20
departures
Night and Fog

Saturday, March 28, 2009

為什麼不可以擁抱自己的缺點

要令自己不活在悲痛之中
就是迎面擁抱自己的缺點
擁抱棄那份不必要的羞辱心


看完「讀愛」心很沉重。

一個人可以因為羞辱心而不肯承認自己的無能 (impotence)
一個人可以因為羞辱心而不肯承認自己的不被認可的愛(forbidden love)
一個人可以因為羞辱心而不肯承認每個人在法律上的公義(law of justice)
寧願被絕望無助懊悔後悔包圍

是很蠢很反智
人不就是常常都這樣軟弱

我愛你 但我不可以告該你我是誰

看完之後,我同自己講我一定不要這樣
我是笨笨的胖胖的勇敢的也不要一世後悔
you are not that important to me.

Wednesday, March 25, 2009

插圖王之 純綷手痕

郁悶雨天
手痕痕

謝謝o的del.icio.us bookmark


Saturday, March 14, 2009

工作。快樂

最近 精神緊張
不想再留在家胡思亂想
無了期的等一些不會來的機會
我去找了一些東西做

很想做。

其實我一直都在做一些東西
成日講到自己好空閒
但都是正在做一些事情

很想事旦找一份完全無特別的工作做
因為連屋租也交不到 好想可以減輕經濟壓力

我是很care-free還是很固執
完全沒帶感覺沒有感動的事 我根本壓根兒無動力去做
怎可能找一份完全Detached的工作。
有人是工作是工作,要好enjoy個人私人時間

但是,我有一刻完全唔記得我是為了滿足自己成功感同快樂而生存的人
我根本無條件無資格去做一些所謂無靈魂唔上身的工作﹣因為我好肯定我一定會做得好差。
實在太天真太感情用事
我好想可以冷靜抽離嚴肅去想想自己的前途問題

好希望可以支持下去
好希望可以快樂的工作
原來是很困難

為什麼工作一定是要很苦很苦的才算是工作?
為什麼快樂地工作又養活到自己是奢侈?
唔明lor

Monday, March 09, 2009

一堆野






















等了太耐太耐。

我原本以為我等到這一天來到會很興奮
真是有點反高潮

很累
收拾的不只是東西
還有一大堆關係

爸爸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是真的嗎
雖然你仍對重拾遺失的關係沒任何寄望
反正都過了大半輩子
是什樣都要活下去

今天你竟然消極地怨命
好可怕
我想,我一定不要像你。
到了我六十歲之前,我一定要找到好愛好愛的人共渡餘生。
一定要幸福。

Sunday, March 08, 2009

基督不丟石頭 梁文道

基督不丟石頭
週日, 2009-02-08 00:53 — 梁文道

恩福堂的蘇穎智牧師認為如果在《家暴條例》加入保障同居同志的條文,會造成「愛滋病增加」,大學生畢業後當「性奴」,甚至成為「養鴨一族」等種種惡果。他是一位基督徒。黃毓民議員在網上電台狠批蘇牧師「是癲的」,「變成了拉登」。他同樣也是一位基督徒。基督徒並不是鐵板一塊,圍繞覑《家暴條例》的爭論自然也不是基督徒與非基督徒之間的鬥爭。真正的問題是為什麼某種右翼分子儼然成了主流基督教的代言人,他們又為什麼能夠如此順利地把在美國用過的那一套戰鬥語言順利移至香港。

曾被《時代》雜誌譽為「美國最好神學家」的郝華斯(Stanley Hauerwas)並不是一個激進派。多年以來,他從不放棄重建教會美德的努力,是當今神學界裏最具分量的倫理學家之一。雖然在許多思想更開放的神學家眼中,他顯得有點保守,但是他也曾在〈同志友誼:天主教道德哲學的一個思想實驗〉一文中如是說:「說到底,性並不是那麼有趣,更不是一個足以渲染我們所有行為的決定性特質。同志就和所有其他人一樣,除了是同志之外,還有很多更重要的事要做。正是出於這個理由,我抗拒『同性戀』這種說法」。他又用一對收養子女、一心信主的虔誠女同志為例:「他們並不淫亂,他們分享的親密關係使得他們能為教會社群的利益而更好地生活……我看不出為什麼我們不能把這種關係視為基督教意義上的婚姻……憑什麼可以不認可我所描述的這對女子呢?」

什麼是「為教會社群的利益而更好地生活」呢?基督徒到底應該建立一個怎麼樣的社群,他們的生活又該為哪一種利益而服務呢?

翻開四福音書,今天的信徒一定會很驚訝,耶穌原來極少談論使得他們如此困擾的性問題。在《約翰福音》裏面,耶穌甚至還和一個結過好幾次婚的撒馬利亞女子私下聊天。在那個年代,一個女人嫁過幾次人是不光彩的,她的性經歷是可恥的;一個撒馬利亞人普遍被認為是「生活作風」不好的;而一名如耶穌這般的猶太聖者要是和一個女人單獨說話更是很容易變成一樁醜聞。然而,他的門徒很震驚,因為耶穌不只沒有指摘這名女子的過往,甚至還親自祝福她!

耶穌基督最讚賞的美德不是嚴守貞潔等種種行為守則,而是仁慈、寬恕與正義(我突然想起蘇穎智牧師那一句「要立法令他們(同志)不受傷害,無可能!」)。要進入天堂那道窄門,靠的不是依從法利賽人(當年的猶太教基要派)的指引,而是善待異鄉來的陌生人,把食物分給無助的飢民,邀請無家可歸者到自己家裏作客,在強權之下保護受壓迫受歧視的窮苦大眾。每次讀到福音書裏的這些信息,我都會感到一種深沉的感動。即使不是教徒,也不能不折服於耶穌基督的勇氣與大愛。既然連神子都能為他所愛的罪人流血,我們又怎能不為我們最小的兄弟去做最簡單的事呢?比如說不要讓他們受到傷害。

右翼教會的問題:錯誤解讀基督信仰
美國和香港的右派教會在道德議題上的最大特點,就是把它全部收縮窄化到性上面,似乎除此之外別無其他公開集體行動的理由。電視上有露點鏡頭,他們投訴;同志要求平權,他們就上街。但我卻從未見過「明光社」投訴報章醜化新移民,也從未見過教會為了增加綜援金額而發動信徒去包圍立法會。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我讀的福音和他們的不一樣嗎?難道歧視新移民與少數族裔不是一個道德問題嗎?難道同志的罪惡要比一個漠視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社會還要深重嗎?

郝華斯又在〈為什麼同志在道德上要比基督徒優越〉(Why Gays (as a Group) Are Morally Superior to Christians (as a Group))一文中指出,歧視同志源自當代基督徒生活中的道德紊亂。「譴責同志掩蓋了我們生活中的事實。所以在道德上對同志說『不』就變成了我們真的相信些什麼的必要象徵。」「我們生活中的事實」就是官商勾結之下的巧取豪奪,自然環境的極速惡化,以及貧窮現象的不斷擴大。

不要搞錯,我可沒說右翼基督徒都很沒良心。恰恰相反,每逢天災人禍,教會的保守派信徒都為善不落人後。根據一些調查顯示,他們平日捐獻的金額比例甚至要比許多悲天憫人的左派還多。問題只是他們往往把耶穌當年最不滿的道德問題看成是一種私人範圍的事,而今日社會普遍認為是私人範圍的性問題,在他們眼中卻是公共生活的危機。這不是基督信仰的本質傾向,而是美國右翼傳統解讀出來的特殊版本。結合了經濟上美式放任自由主義的思路,美國福音派教會一向以為貧窮問題是個人的責任,與社會再分配的機制無關,更不是政府的義務。所以他們絕對不會為了窮人展開結構性的政治行動,只能憑藉自己的憐憫心去捐錢當義工。

克魯曼(Paul Krugman)在《一個自由主義者的良心》裏,更曾舉過好幾個例子說明美國右翼一直用宗教議題,驅使底層勞工支持明明對他們不利的政策。雖然一個候選人寬免大企業稅項的主張會削弱基層所能得到的福利,但是那些基層還是把票投給了他,因為他攻擊對手贊成同性婚姻。於是,右翼政治力量便與保守派基督教會形成了穩固的神聖同盟,以片面的宗教教條掩護政治經濟學的某種意識形態,並且愈演愈烈,使得信徒們看不見街頭上歷歷在目的社會不公,卻把脇笫間事變成危及國家前途的頭等大事。

這套美式論述之所以能夠順利嫁接到此,是因為香港本來就有新自由主義的豐厚土壤。在殖民傳統「大市場、小政府」的管治共識底下,香港人一向強調自力更生,將貧困看成是個人的不幸甚至人格的缺陷,絕不輕易地把責任往社會頭上推,更不會將它看成是社會整體的道德淪喪。因此香港也就絕對有本錢醞釀出安徒先生所說的美式「文化戰爭」,把道德熱情全部投注到同志受不受承認,傳媒有沒有教壞小孩這些事情上了。

諷刺的是,美國右翼教會多年來維護「家庭價值」,力拒同志歪風的侵入,可是美國的離婚率卻總是居高不下。他們覺得這實在是末日將臨,還得再加把勁才行,因此羅賓遜(Pat Robertson)牧師等人才會把話說得愈來愈狠,用「接受同性戀是基督信仰衰亡的最後一步」之類的警示威脅大家。可是,正如美國評論家卡拉漢(David Callahan)所說的:「離婚是市場個人主義與消費文化的完美表現。為什麼要和一個不能總是運作良好的產品黏在一起?如果有更新、更好,也更年輕的版本,又何必守住10年前的老款式呢?」(見《The Moral Center》)。換句話說,假如「傳統道德」真的正在衰亡,禍首並不是什麼「性錯誤」,而是那套孕育右翼宗教文化的意識形態;以及貪婪,那種促成了金融風暴的貪婪。難道你不知道嗎?那群用百萬美元裝修自己辦公室的華爾街精英並不乏自命堅信的「重生」基督徒。

Monday, March 02, 2009

放手


有人說我是儲野狂。

我把小學,中學時代最愛的作文,手冊都留下
相片,信和信,剪報,書,碟一大堆都留下

很多很多不願放手
太多太多雞肋
我從來未有這麼多的遺憾

吸一口氣 放手
一一向我的少年時代告別

五六袋滿滿的黑膠袋


我還有八九個紙箱
搬死我

Saturday, February 28, 2009

可怕的自大狂

首先,我要聲名以下真的是為了聲討某自大狂而寫的。
我很少這樣discouraging, 但真的很令人嘔心。


也許做任何創作都是講天份,得就得唔得就唔得,無得勉強。
即使你再叻宣傳自己,但是你根本交唔到貨﹣只是加快自斃的速度。

作為一個快樂的小助製,我一直都認為我能夠腳踏實地按部就班的朝向自己的目標是盡責的表現。
最近,我被狠狠的擊斃了。

我這個又保守又過份謙虛的態度原來是相等於「無自信」。

原來我可以把自己一生人拍過度過幫過手的出現過的大小作品放在網上,再交二千六比政府開間公司做個老闆。

政府要支持創意工業其實一點都不難。
改一改公司法,人人一畢業都可以做老闆。

按照以上的比例計算,我同奧斯卡一人已經可以開幾間。

Thursday, February 05, 2009

Everyone is getting married in 2009

好多人都揀牛年結婚

又或者靜雞雞結左婚等到facebook先見到相
的確是 做唔同行業
令settle down的時間有早有遲
雖然好想旅行結婚的家姐大人
都難逃一劫

行教堂 開茶會 擺酒 

點都走唔甩。

五月,祝君好運,幸福。

Tuesday, February 03, 2009

waiting

waiting is an art.

Thursday, January 22, 2009

王慧麟香港法律的虛偽 ——家暴、淫審、警權、人權

王慧麟香港法律的虛偽 ——家暴、淫審、警權、人權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090118/4/a9z3.html

王慧麟香港法律的虛偽 ——家暴、淫審、警權、人權
(明報)1月19日 星期一 05:05

【明報專訊】美國 政治學者亨廷頓病逝後,其提出的文明衝突論再度引起人們關注。他提出的文明衝突論,從大氣候來說,不單主導了近年美國外交,亦把美國新保守主義勃興所帶來的政治、社會、經濟,以至宗教的保守思維,像禽流感 般散播全球。

新保守主義最厲害之處,就是操弄恐懼。凡是與他們不同的文化,即使是西方的進步思維,一律視之為威脅:例如非西方文明威脅自由世界,他們就有責任預先殲滅之;西方文明內的進步思維,如平等、自由、種族、寬容等價值,威脅社會秩序,他們有責任用各種方法,包括法律,來剷除之。現在香港討論的議題,包括家暴及淫審法例的修訂,均出現了部分人結合中西方的法律文明,利用法律作工具,把香港法律宗教化及道德化。這均指涉法律與宗教或法律與道德等大問題,不得不談。先從西方法律傳統談起。

現代西方普通法 的特點,在於「去宗教化」(secularization),又或者稱為世俗化。世俗化定義,言人人殊。從法律歷史的討論來說,則是指政治社會與經濟方面,與宗教的理念、組織與規範分離。

現代社會的構成,與世俗化有莫大關係。因為現代資本主義的建構,來自理性主義。在資本主義未勃興之前,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停留於源自宗教對世界的認知。理性主義興起之後,正如社會學家韋伯 (Max Weber)所說,導致所謂的「世界的解咒」(disenchantment of the world),可勉強解釋為,人們對世界的覺醒。究竟是解什麼咒?就是解除宗教的桎梏。

人們在解咒後,科學作為一種客觀的知識,提供了理性的知識,讓人們逐步認識社會,宗教的角色逐步褪在一旁。另外,由於理性主義的發展,令社會分為不同的生命領域及不同的理性形態,從而影響了一個政權的正當性基礎,包括了法律的正當性。

法律的正當性源於兩個層面:其一,是人們自願接受協議的約束;其二,由一個有正當性的領導組織實施的,而又人們遵從的法律。在一個理性的社會,當價值理性(如宗教、道德等)逐步消減的時候,現代社會的經濟、社會,以及法律的正當性,就由法律所建構及支撐。如此,法律就必須有其理性、獨立的正當性 ,而法律更必須成為一個自主的體系。

然而,為什麼在現代西方文明發展裏中,法律卻被選中,成為了理性的工具?學者Harold Berman指出,在11及12世紀之前,宗教與法律基本上密不可分。但在教王革命(Papah Revolution)後,近世由非宗教控制的所謂世俗國家(state)的觀念開始形成,因為統治者希望擺脫宗教的控制,建構了法治國家(Rechtsstat)的觀念。即是說,世俗國家不單要有常設的法律體制及部門,而且連國家領導都需要服從最高的法律。

例如英國 著名的人權大律師羅伯遜(Geoffrey Robertson)在The Tyrannicide Brief 一書裏說的,就是15世紀審判查理一世「叛國」的案件。當時查理一世說,根據神權法(Divine Law),王室在法律之上,他是一國之君,既代表國家最高權力,也是國家的象徵,他說的話就是法律,邏輯上他怎可能「叛」自己的「國」?後來,查理一世的叛國罪,還是最終成立,也被判以死刑。這案件在英國法律史上很重要:法律之下,即是天子犯法,也是庶民同罪,為日後建立法治國家起重要作用。

現代資本主義社會 宗教法律分開

無論是伯格曼、韋伯以至羅伯遜,都不約而同指涉一個西方法律的重要概念: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構成,既是法律與宗教分開的結果,也是分開的原因。現代英國法學家赫特(Herbert Hart)便提出,法律是由規則所組成的制度,其潛台詞就是法律制度是一個自主的體系,不受外力干涉(如宗教或道德價值)。英國著名大律師彭力克(David Pannick)就認為,因為赫特的分析,解除了束縛,為日後同性戀合法化、平等權利的法律掃除了障礙。

世俗化的社會,強調個人解放,權利申張,也構成現代社會多元、尊重和寬容的價值。二次大戰 後聯合國 《世界人權宣言》其實就是從國際法角度高舉人的價值,進一步肯定人權的普世價值。

問題來了:香港是殖民地,移植英國普通法,本土歷史上沒有擺脫宗教控制法律的歷程。加上殖民地法律本質促進經濟剝削及政治壓迫,令英國普通法內的個人權利的論述,沒有在我們的法律文化中紮根。更重要的是,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在1842年後——英國人容許中國傳統習俗在香港法律應用——仍然影響至現今(如新界條例)。

瞿同祖曾經指出,中國傳統法律的特徵是儒家化。他說,自漢代董仲舒之後,調和了儒法分歧,出現了「以禮入法」,因為刑罰可以維持社會秩序,維護德治,於是魏以後,儒者的倫理思想支配了法典的修訂,即便量刑和審判亦受儒家思想的影響。然而,現在香港法律文化裏的所謂「儒家化」卻與儒學沾不上邊,反而是廉價版的道德秩序,例如在涉及新界條例的案例中,大多數討論的就是爭家產時妻妾兒女的家庭地位等,而平民百姓的所謂道德觀,更只是一味大叫反色情、反同性戀、反賭博等口號。

由於香港的法律本質,表面是英國普通法,內裏卻是壓迫權利的工具;表面是中國法律儒家化,內裏卻是庸俗的君臣父子秩序,於是,香港法律的虛偽性,就在家暴及淫審法例修訂中,表露無遺。反對修法的,就搬出宗教、性濫交、家庭、秩序來批評;支持的卻搬出維護少數權利來阻擋,兩邊談的都是沒有在香港法律文化生根的論述。更可笑的是,政府卻左閃右避,不敢表態,既怕得罪「道德花崗石」,又怕在外國人面前予以反同性戀的壞印象,於是左支右絀,什麼也不敢做!

無力推動權利 大力維持秩序

香港社會沒有出現亨廷頓所說的東西方文化衝突,反而出現了東西方保守文化結合的態勢。近10年來,香港社會在推動權利方面,非常薄弱,卻在維持秩序方面,不遺餘力,例如警方任意拘捕示威者,在警署內涉嫌對示威者無理「剝光豬」;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對香港人權的批評,政府充耳不聞;反對種族歧視條例的起草時,政府竟然主動要求不受約束。更可悲的是,部分泛民立法會 議員,寧願高舉反色情和反賭博的旗幟,對少數人權利(如同性戀者)倒退的問題「得過且過」。而且,更有部分宗教人士,與他們結合,意圖利用「反色情、愛家庭」的口號,操弄中國傳統秩序的觀念,迫使政府逐步走向法律宗教化的道路,把某一種宗教觀念及解釋,利用法律修訂及程序,強加於其他宗教,甚至無宗教信仰的人士身上。泛民議員們,究竟你們的反倒退勇氣,跑到哪裏去?

Wednesday, January 21, 2009

關於家暴修訂之我見

太多太多人士在不同的媒體上發言
我也來不及閱讀每一個人的論點
姑勿論誰是誰非
最重要一點是要把進一步修訂法例保護在家裡受傷害的人仕

留意,重要的字眼是「在家裡」。何謂之家?

現在深深被宗教人仕狂轟的是「家」這個概念。
實際上,現在的家庭人際網絡已不再簡單由一個爸爸一個媽媽一個小孩開始伸延
即使有婚外情再溝其他立立雜雜的關係不容於基督教中的道德
也不等如 法律不保護這些所謂「不合乎基督教中的道德的人」
因為法律的中心不是愛 是公平是平等
即使是強姦者也有法律的保護

我百思不得其解 為何右派基督徒要無限上綱上線
硬住頭皮打這一場硬仗
連蔡志森近日也收了皮 紅了一個蘇穎智一個梁美芬
原因只是 一提起把同性關係放入家庭等同默許同性合法化
洪水猛獸 如此一來 可以耍手擰頭都表態反對
怕自己蒙上反叛上帝的惡名 
還是有人冒用宗教名義來行兇

可惡的法利賽人, 我今天要向你們說的是:你們這群假冒為善的惡人,你們的罪並非因為殺了誰;而是看到路上有一個病人,卻在人家傷口洒鹽。多令作嘔的是,你們還打住我是好撒瑪利亞人的旗幟,「我們來是為了拯救維護家庭的」。

爭扎:為何有恨?

我傷心爭扎逃避不願意去想又再回頭重覆籍口傷心爭扎逃避不願意去想

事實擺在眼前
你無法可以再給任何藉口那些假冒為善的人是如何演繹愛的定義

你的無知 我會體諒
因為我們的胸襟都比你廣闊

且 看看另一些人的看法:


二○○九年一月十日週六早上,立法會聆聽團體就《家庭暴力條例》修訂以涵蓋同性同居者所發表的意見。有不少保守基督教團體擔心「家庭」一詞因條例的修改而涵蓋同性戀關係,最終導致同性婚姻合法化,要求條例涵蓋所有同住關係者,並改名《家居暴力條例》。據報導當天立法會內出現了激烈爭拗的場面。

我在立法會外也有一些值得一提的經歷。黃成智議員鼓勵基督徒參加於立法會外遮打花園舉行的聲援集會。當天約有四百多人參與,比預計的千五人少。

我偕同太太及另一位朋友在集會人群中穿梭,派發基督教非保守派意見的單張,內容已附。難為了太太,她在開始派發沒多久,遇到有幾位女士很快手地把單張彈回給太太,說:「我們是正常人!與你不同!」並表現得好像單張及太太是污穢似的一般。後來,她遇到一位男士從人群中閃出,衝向她,一手搶去她手上的全部單張,消失於人群中,後來她聽到一名女士說單張已撕毀棄掉。她向我訴苦的時候是哭著的。在回家之後,她還哭了好幾次,她是基督徒,她說她沒有想過基督徒的態度可以是那麼恐怖的。我的遭遇則比較幸運,只一次聽到有一把男聲在我的身後大叫:「垃圾!不要接他的單張!」可能是我的身手較好吧(笑),有兩三次有人試圖搶去我手上的單張,我也能及時縮開。無意在此投訴或指控些甚麼,在那個場合派發另類單張,我個人早已預算了有那種反應,亦明白那是個別人士的反應而已,只想在此呼籲各位基督徒理性對待不同的聲音。

我派完單張後,遇見一位自稱來自恩褔堂,謙謙有禮的男士,我們友善並且坦誠地交換了看法,他亦主動向我索取電話,希望透過短訊給我一些經文作進一步交流,可能我太小心吧,未敢交上電話或個人電郵地址,謹此向該位朋友說聲見諒。

集會台上,大方地提及我們派發單張之事,值得一讚。台上發言大意是指摘我們不尊重,指單張題目《耶穌會點做?》,即暗指他們信仰不夠正宗。並說(大意):「單張推薦閱讀包括聖公會小冊子,大家不防看一看,如果該觀點是正確,應該有更多教會支持才是,為何只有聖公會?」我們相信選擇和平靜默的單張方式已釋出足夠尊重,也不想以誰「正宗」這方向思考問題,只是希望保守基督徒有多些機會接觸、聆聽、思考基督教中另一類的理解而已。我過往還在宣道會時的經驗是,自己在教會中的確沒有甚麼機會接觸別的信仰理解,通常聽到的只是痛罵「自由派」或「新派」的單一講壇信息。非常欣賞「大家不防看一看」的態度,我認為這已足夠;肯「看」是聆聽的好開端。但我亦想指出,除了聖公會,聯合基督教會(United Church of Christ)、都會社區教會(Metropolitan Community Churches)、歡迎及肯定浸聯會(Association of Welcoming and Affirming Baptists)等,還有一些本地基督教機構,對同性戀持有類似美國聖公會的立場。

(編按:立法會收到香港聖公會教省祕書長管浩鳴牧師的書面意見,表示該會並非反對保護同性同居人士,但對於將同性同居者歸納入家庭之範圍,則有所保留。)

最後,我也作了一點反思。堅守道德、維護家庭是好事,遵守聖經是虔誠,有甚麼問題?我們為誰那麼「攪事」?維護道德、家庭、聖經都是好,我只為此極痛心:因這些之名,嚴重地傷害著一群無辜、對他人無害的同性戀傾向者。這群同性戀傾向者,是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淚水的人。被教會以高調的社會行動、簽名運動不斷公開地示意自己犯罪、有病、不道德、破壞家庭制度、危害社會、要「悔改」忍痛改成異性戀。假若落在我身上,我估到我自己的感受。堅守道德、維護家庭是好事,但會不會央及池魚呢?同性戀者又有何能耐可以威脅家庭呢?我始終不明白,即使讓少於十分一的同志結婚,如何能夠令佔多於十分九的異性戀家庭變差。如果維護的是一個名相,即「家庭」的定義,我記得耶穌教我們愛的是人,不是名相。為了名相傷害人,值得嗎?聖經教人愛人如己,本是非常高尚,但來到定甚麼為「罪」或「不道德」那麼嚴重的問題,便要非常小心,非參考現代知識不可,只因最怕不知道錯怪了多少人、傷害了多少人。只要能為無辜者向維護道德(但誤中同性戀傾向者這副車)的好人進少少諫言,已覺得一月十日此行不枉。但真的不希望見到香港有多幾個一月十日。

附錄:單張內容

題目:耶穌會點做?基督教與同性戀

耶穌的榜樣:
耶穌跟稅吏和妓女吃飯,向這些被排斥的人,表達關愛和接納。
法利賽人是當時被尊敬的宗教領袖,他們為了站穩真理的立場,表明不接納「罪」,所以排斥了妓女和稅吏。
耶穌卻批評法利賽人,認為他們排斥了他人,令他人活得沒有尊嚴。
耶穌似乎不是要建立一個無罪的社會,而是要打破社會的排斥,讓每一個人都被接納,可以活得有尊嚴。

同性戀的本質:
同性戀傾向是一種性傾向,類比異性戀傾向。
性傾向是天生及/或由兒童時期經驗形成。
所以,性傾向不是主動選擇的。
如果異性戀傾向者的忠貞關係是道德的,同性戀傾向者的忠貞關係也是道德的。

《聖經》看同性戀,現代人看《聖經》:
《聖經》講同性性行為的篇幅極少,可以說是旁枝。
《聖經》講同性性行為時,當時沒有「同性戀傾向」的慨念。
《聖經》作者受當時文化限制,有些教訓未必可以直接套用於今天。
現代人讀《聖經》,需要參考現代知識,以決定那些聖經教訓適用於今天。

教會與同性戀:
教會如何與自己不了解、不一樣的人相處,就是不斷憐憫、尊重、聆聽、和尋求了解。
以社會運動、簽名運動的方式,影響立法及公共政策,收窄同性戀者的社會空間,無形中鼓勵社會排斥同性戀者。這樣做,對同性戀傾向者造成非常深刻的傷害。

一個故事:
神學教授龔立人說過一個片段,很令人感動。他念神學時,在德國一間設在紅燈區的教會裏實習。每個週日的崇拜,來的人大都是性工作者跟吸毒人士,而牧師仍然給他們分餅,緃然大家都知道他們領餅後會繼續賣淫,會繼續吸毒。他問牧師,牧師只說,聖餐是傳達上帝的寛恕和接納,審判是屬乎上帝的,我的使命只是表達關愛。

推薦閱讀:
美國聖公會小冊子 “To Set Our Hope on Christ” (www.episcopalchurch.org/documents/ToSetOurHopeOnChrist.pdf)
龔立人,《不正常的信仰》(香港基督徒學生褔音團契)

(http://www.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時代講場,2009.1.15)

家暴條例教我流淚

(明報)同志之母:家暴條例教我流淚

同志之母:家暴條例教我流淚


文章日期:2009年1月21日




【明報專訊】編按:立法會正在研讀之《家暴條例》在社會激起爭議之聲,同性戀者的邊緣位置會否進一步為法制所強化?在冷酷龐大的國家機器面前,有一位同性戀女孩的母親,淌淚,卻又堅定地,給這個社會,寫了一篇文章。

還記得女兒第一天上幼稚園的情景:她的小手捉緊我的左手,她的手很小,小得只可以包我的食指。走到班房的門前,老師要帶她進入課室,她抬頭望我,我蹲下來向她說:「不用怕,你看裏面有很多小朋友和你一起上課,媽媽就坐在出面等你,你要乖,聽老師話。」就這樣她便走進班房,我雖然叫女兒不用怕,但其實也擔心她是否適應,與同學是否相處得來,會否被同學欺負。那天兩小時的幼兒課,對於我來說卻猶如漫長的一天。



我手裏,曾有她的小手



女兒中五的時候考獲十四分,不能原校升讀中六,我與她到處找學校,走到一所學校門外等派籌時,突然她問我:「我是否很無用?」霎時我的淚水忍不住滴下來,我擁她說:「女,無論你的成績怎樣,你永遠都是我最乖、最愛錫的女兒。」

三年前,女兒(那時二十歲)告訴我她與一個女仔拍拖。震驚、憂慮、害怕、傷心、難過……那複雜的感覺至今仍不能忘記。當時我每天都以淚洗臉,雙眼腫得像雞蛋一樣,往後一個月也沒與女兒交談,因為我實在不懂得面對她,不知可以說些什麼、做什麼。責罵?勸阻?帶她看醫生?求那女仔不要再找我的女兒?我不斷胡思亂想,只想找到一個方法可以圓滿解決。直至某天,女兒打破沉默:「我已與她分手了……對不起,令你這麼傷心……」我看她,那是我倆冷戰以來我第一次細看她的樣子,她那雙眼也像雞蛋般腫。那一刻我覺得自己很自私,到底什麼東西使我遠離自己的女兒呢?



也曾如他人一樣排斥她



不能否認,女兒是同性戀這身分的確帶給我很大衝擊。「同性戀」這個字詞給我的感覺從來都是負面而且距離很遠,彷彿是某些人為了貪玩才與同性拍拖,是誤入歧途的一種。但當這個字詞套於我的女兒身上時,那矛盾感覺油然而生,我問自己是否做錯了什麼?又或者作為母親的我有什麼不足令我的女兒變成同性戀?但我很相信我的女兒,她從小到大都很懂事,不會因為貪玩而作出這個決定,於是我亦開始思考同性戀這問題。其實同性戀犯了什麼錯?我的女兒跟女孩子而非男孩子拍拖有什麼錯?假若不生兒育女又有什麼錯?其實有很多問題我自己都未能解答,我亦知道還有很多人好像我一樣心裏有很多疑問,甚至因誤解而對同性戀產生恐懼及歧視,因此我更可以理解我女兒一定承受莫大的壓力。



一月十日早上看立法會會議直播,令我的淚水不停地流下來。縱然我不太懂那法例的內容,但會議內部分團體的言論真教我這個母親非常難受。



議事堂上可怕與可親的面目



一位牧師不斷以「歪風」來形容同性戀,他每講一次「歪風」我就心痛一次,同性戀犯了什麼罪?為什麼是「歪風」?有家長組織的代表用領及三聚氰胺比喻用法例保障同性關係的人,我很想告訴這位家長我的女兒不是毒,不是壞人、也不是歛財的上市公司﹗之後多個團體更把他們的指控無限擴大,把社會問題統統歸咎於同性戀:青少年不能健康成長、下一代變為不負責任的人、社會複雜混亂、性侵犯數字激增、甚至傷害中華民族的感情……他們可有想過他們瞎扯的言論,對同性戀者和他們的親人來說有多難受?他們口口聲聲說反對任何形式的暴力,卻不負責任地恣意誣蔑,語言暴力帶來的傷害絕不遜於身體所受的傷害,難道他們都沒有兒女的嗎?他們為了捍衛所謂家庭價值,不惜任意傷害別人,而我的家庭價值就是捍衛我最愛的家人。我現在深切領悟到作為母親的我將要不惜一切支持我的女兒,與她在這一條崎嶇的人生路上同行。



我很想感謝當日在議會內發言的同性戀組織代表,他們不畏面對傳媒、無理的指控與批評,為其他沉默的同性戀者及她們的家人發言。我也很感激當日為同性戀者說話的立法會議員,尤其是何秀蘭議員,看議會直播時我一直壓抑情緒,當看到她紅眼嗚咽地訴說卑微的願望,我終於忍不住嚎哭起來。我還要感謝敢言的議員們,同性戀者及其家庭都只是社會上的少數,論選票我們絕不是議員們要討好的一群。跟隨大多數人去說話永遠是最安全和容易的做法,但他們依然為我們沉默的小眾發聲,我真的很感謝他們。

我只是一位普通的母親,只想我最愛的女兒可以健康快樂地生活,我希望藉寫下我的心聲讓大家明白同性戀者及他們親人的感受,我懇求那些反對同性戀的團體不要再恣意誣蔑﹗



會議直播結束前,張建宗局長把《家暴條例》比喻為還未出世的嬰兒,我覺得這個比喻很不貼切。懷孕對於我來說是喜悅、溫暖及充滿期盼的,然而此刻我卻只感到心痛。



[文﹕陳太]

Tuesday, January 20, 2009

可怕又可恨的基督徒 clippings 為什麼我不是基督徒...

為什麼我不是基督徒...

為什麼我不是基督徒 安徒

家暴條例加入保障同志同居者的條文,上星期六(十日)保守派組織在立法會上演一場大騷。聲稱保衛家庭制度的衛士傾巢而出,喧聲震天,人多勢眾。陣容之鼎盛,氣氛之熱烈,為一項原來不為大眾注視的議事項目,帶來一個頗為戲劇性的高潮。

為著家庭暴力條例加入保障同志同居者的條文,近日興起一番爭議。上星期六(十日)保守派組織在立法會上演一場大騷。聲稱保衛家庭制度的衛士傾巢而出,喧聲震天,人多勢眾。陣容之鼎盛,氣氛之熱烈,為一項原來不為大眾注視的議事項目,帶來一個頗為戲劇性的高潮。

筆者去年因中大學生報情色版事件,寫就《文化戰爭與道德聖戰》一文,警示香港出現了從美國進口的美式「文化戰爭」,以及香港版的「宗教右派」的冒升。如果當時對筆者這番論調還是半信半疑者,今日當知所言非虛,並非過慮。因為這股「宗教右派」的勢力,已經隨新一屆立法會全面運作而日漸浮出地表。

將「性」政治化「宗教右派」無風三尺浪
美國的所謂「文化戰爭」,深植於戰後國內悠久的意識形態對立,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相互抗詰,互有攻守,其來有自。而近二十年來列根和大小布殊的共和黨右派陣營,依靠「宗教右派」的支持,相互勾搭,節節領先。「文化戰爭」抗持日久的結果,就是毫無限制地將其他大部分問題「非政治化」的同時,特別將性問題「政治化」。

性問題無限政治化的意思,包括將牀笫之事政治化、愛情關係政治化、慾望政治化。在六、七十年代反叛文化高潮的年代,這些私密領域和私生活問題的政治化,意味人們對日常生活中的權力關係日趨自覺,相關的進步社會運動,不斷開拓更自主的生活空間。但在保守主義反客為主的年代,對這些性或與性相關問題的政治化,卻往往意味著道德權力的肆意擴張,試圖重組深陷困境,日益失去合法性的政治和社會秩序。對性、對身體、對私密感情世界的調控,成為新的政治爭持的核心。

香港這幾年來急劇冒升的「宗教右派」現象,也是一種有意識、有計劃地展現為一種對性和性問題不成比例的干預和政治化的結果。保守主義者和親建制力量,試圖借取美國「宗教右派」的經驗,重新鞏固香港回歸後一度鬆散的政治和文化秩序。所以,一系列性問題突然在2003七一大遊行之後相繼爆發,實在並非偶然現象。但由於這種「宗教右派」政治的外借和異邦(alien)性質,港版「宗教右派」對有關問題的炒作和介入,每每給社會一個無事生非的印象。

家暴條例無限上綱淘空對人權原則
去年的中大學生報情色版事件,是典型的無風三尺浪,把學生哥的遊戲文章炒作成性道德和性觀念的危機。而今次「家暴法」的風波,又是另一宗典型的借題發揮個案,把一個在去年還是獲得廣泛社會共識,為著保障暴力受害人的法例微調,給無限上綱為一個一夫一妻家庭制度危在旦夕的大決戰。

香港宗教右派今次如此得意忘形地,開展他們自視為捍衛家庭制度的「聖戰」,並非香港真的出現了來勢洶洶的「同性婚姻」立法。相反地,爭端的起因更多地,是與過去數年他們刻意培育的數隻棋子,羽翼漸豐,在新一屆立法會要爭取出頭立功有關。

而為了這些頭頂信仰使命光環的新型政治人物進入權力建制,基督教教會圈子,在過去數年做了大量工夫,重新詮釋教義和社會實踐傳統:從過去對政治冷淡,轉為對政治、權力,及進入建制更為熱衷和積極;又把長期以來基督教主張宗教遠離政治,或以宗教批判政治的原則,扭轉為宗教要依靠政治,宗教理想透過政治實現的新取向。而在政治價值的選擇上,基督教的主流教會,也從過去事事以人權原則為先,靠近民主和直選訴求,轉為以性問題的政治化為骨幹,日漸淘空對人權原則的守持,什至論說宗教信條要凌駕人權之上。

這些轉變,在近日「宗教右派」大量粗濫地動員對法例一知半解的平信徒,撒豆成兵地到立法會參加聽證可以明白看見。這種訴諸恐懼而非冷靜政策分析的政治動員,絕非是教會內成熟正常,長期關心廣泛政治議題,深思熟慮之後得出的結果。

例如帶領這班平信徒去作公開見證的教會領袖,如龍頭大教會恩福堂的蘇穎智,本身就沒有做好功課,牛頭不搭馬咀地把家暴法修改,扯到愛滋病增加、大學生畢業後當「性奴」,成為「養鴨一族」等毫不相干的問題上。謂之語無倫次,亦不為過。至於門諾會的蔡永球,把「爸爸是女人」反複講述,以掩飾自己探討「家暴法」本身的無知與力有不逮,就更成為城中笑柄。他們所反複表述的,與其是具有宗教或公共意義的討論和意見,不如說只是表達了一種恐慌、焦慮和狂躁。這種恐慌、焦慮和狂躁,缺乏了能說服和打動他人的感染力,原因是這種為臨時政治需要,而強行鼓動出來的「恐同情緒」,根本就是張冠李戴,牽強從外洋移植的結果。

平情而論,否定家庭危機的存在是不符現實的。「家暴法」的修訂正是針對日益危險的家庭現狀。家庭制度危機的受害經驗或憂慮,亦正是被動員出來作見證的那些平信徒們要表達的情緒。可是,家庭危機的萬惡根源就是同性戀或同志嗎?為什麼性生活竟被扭曲為家庭生活、家庭關係至關重要的內涵?為什麼性傾向被視為性犯罪的代名詞?更重要的是,為什麼一群(失敗的家庭關係)受害者的情緒創傷,要以「家庭」的名義,剝奪另一群受害者應有的保障和權利來獲得補償?

這種主題的錯置,相互加害的局面,不正好就是性問題給「宗教右派」無節制地加以政治化的後果嗎?

不過,更可怕的是,在這場強行移植過來,高分頁的文化戰爭中,香港基督教右派展現了一種以抬高律法,超越於靈性的思考邏輯,那就是為了要完成打擊同性戀這項政治任務,為了防止要向社會發出所謂不良的「鼓勵同性戀」訊息,他們會寧可法律繼續容許同志暴露於暴力之下,以便暴力為這群基督徒的信仰,繼續行使阻嚇同性戀行為的目的。這種邏輯就等同於有人主張,為了不鼓勵吸煙,政府醫院應拒救因吸煙而患癌症的病人,或者為了不向社會發出錯誤訊息,不鼓勵未婚懷孕,未婚懷孕者不應獲產假這等荒謬主張一樣。

羅素:教會挑狹隘準則貼道德標簽
無論你是否視之為婚姻,同志同居就是一種親密關係,其親密與異性同居無異。從正統婚姻制度的角度,同性或異性的同居皆為越軌,對所謂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做成潛在破壞。目前的「家暴法」包容了異性同居者,卻未見宗教右派有半點異議。他們又豈能不自問,是否也犯有縱容破壞家庭制度之法律的過失?是否應該爭取修訂,取締異性同居者也有的保障?

筆者從小在基督教學校長大,風沾雨露,但每次在信仰關前俳徊,總想起讀過英國哲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那篇《為什麼我不是基督徒》的文章。在文章中,羅素特別指出,「被教會組織起來的基督教,曾經是而且仍然是世界道德進步的主要敵人」。「教會的所作所為,大部分都是為了反對世界上消滅(不必要的)痛苦的種種進步和改良,因為它挑出一套與人類幸福無關的狹隘準則,給它們貼上了道德的標簽」。

在香港生活這幾十年,其實我從身邊充滿仁愛寬容的基督徒身上,都找不到支持羅素的有力證據,因為他們都在積極從事人權、正義事業的推展。可是,直至最近這些「宗教右派」的冒升,我不得不找來羅素文章重讀,發覺大哲學家果然一語中的。佩服!

明報 2009年1月18日

Tuesday, January 13, 2009

clipping2

梁麗清﹕家庭暴力非家事,是人權問題
(明報)1月12日 星期一 05:05
【明報專訊】政府提出修訂《家庭暴力條例》引來社會廣泛的關注和激烈的辯論,特別是宗教界奮力反抗,誓保傳統家庭觀念。如此一來,討論開始偏離家暴條例的立法精神和焦點,變成定義「家庭」的意識形態之爭而非從法律保障人權的角度論事。

請注意,家暴非家事,是侵害人身安全的罪行。過去不少中外的學術研究指出,社會上有不少人誤認為家庭暴力是家事,因此,在「家醜不出外傳」的意識綑綁下,受害人往往不敢張揚而令到問題沒法及早解決和不斷惡化。這種誤解亦令到前線工作人員包括社工及警察在處理家暴個案時手法上出偏差。歐洲理事會曾建議成員國無論家暴法是屬刑事或民事法,均應強調家暴是牴觸人權,屬於罪行的一種,並必須加強執法。基於此,香港在討論應否修訂《家庭暴力條例》的時候,應以家暴為罪行作為前提,而非爭論「家庭」的定義。

政府應盡速修訂條例

既然家暴是一種罪行,受害人應受到法律的保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一點原則相信沒有人會反對,因此,也沒有人應該反對當一個人受到同性伴侶的暴力對待時,沒有受到法律保障的權利。究竟反對修訂《家庭暴力條例》的人士,反對什麼?綜合近日反對言論,不外乎是害怕為同性婚姻合法化開綠燈,挑戰傳統的家庭婚姻觀念,而同性同居伴侶因此得到其他方面的權利,例如繼承權和收養兒童權等。

首先,要注意一點,本港現行的《家庭暴力條例》,英文是Domestic Violence Ordinance而非Family Violence Ordinance。英文的用法似乎沒有太大的爭議,問題是中文的翻譯。歐美、澳洲 及亞洲等多個國家已經普遍放棄採用family violence的用詞而改用domestic violence,原因是family(家庭)的定義複雜多變,為免一些受害人因字義的限制而得不到法例的保障,改變用詞可拓大保障的範圍。最近一次香港家暴法例的修訂,保障前伴侶及異性同居伴侶也不過是堵塞法例的漏洞,今次提出加入同性伴侶的修訂背後的精神亦在此。反對派認為將同性同居者納入條例中,就等同破壞傳統家庭觀念。若按照他們的邏輯,豈不是他們要同時反對異性同居、分居及離婚的受害人得到保障?這說法是非常偏狹及倒退。

第二,我們必須認清,本港的《家庭暴力條例》是屬民事法,為家庭暴力受害人提供民事補救。受害人可根據條例申請強制令,藉以:

1. 禁制另一方騷擾家庭暴力受害人或與受害人同住的兒童;

2. 禁止另一方進入其婚姻居所或指明的地方;及

3. 規定另一方必須准許家庭暴力受害人進入及留在其婚姻居所或婚姻居所內的指明部分。

因此,保障的範圍主要是保障人身安全,並非如一些反對人士的意見,一旦法例修訂通過後,同居伴侶可以因此得到其他方面的權利,這是一種誤導及不負責任的說法。

有關《家庭暴力條例》的修訂,其實不應扭轉為「同性婚姻應否合法化」的論爭。相反,應思考如何確保不同形式的親密/親屬關係,在現行的法律基礎下為受害人提供合理的保障。雖然有論者建議另外立法保障同居人士,但這個做法更複雜,引起的爭議更大。執筆時,喜見陳日君 樞機站在人身安全及人權的立場改為支持修訂。政府應盡速修訂條例,即使就「家庭」一詞作技術性的修訂也未嘗不可。

作者是香港城市大學 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

clipping

吳志森﹕上帝啊!會寬恕他們嗎?


(明報)1月13日 星期二 05:05
【明報專訊】看着電視直播立法會 討論《家庭暴力條例》,心裏泛起一陣悲憤。發言的,大多數都是有宗教背景的人士。他們的教義,提倡包容、寬恕、扶助弱小、對抗壓迫。他們最崇敬的神祇,常站在性工作者、麻風病人、社會最低層最受歧視的人那邊,恢復他們的健康,維護他們的尊嚴。為什麼神祇的身體力行,落實到這幫人身上,會變得如此偏激?如此猙獰?同性戀犯了他們什麼,會令他們痛恨得如此咬牙切齒,幾乎把同性戀視為萬惡之源,好像非要除之而後快不可?

《家庭暴力條例》的初衷究竟是什麼?政府的文件講得清清楚楚。刑事法律,可以處理任何暴力行為,但《家暴條例》的民事框架,是為「某類特定關係人士的特殊情况及需要,向他們提供額外的民事補救」,例如向法庭申請強制令,免受該關係中另一方騷擾等等。《家暴條例》1986年制訂時,只限於婚姻關係和同居男女,以及他們的未成年子女,後來逐步伸延至前配偶、前同居男女,再進一步延展至跟血緣有關的其他家庭成員,如婆媳、祖孫等。

異性戀破壞婚姻制度比同性戀嚴重

不論《家暴條例》的涵蓋範圍如何擴展,都離不開兩類人士:親密關係或血緣關係。由於這種親密或血緣,令他們「存在特殊的權力互動,致使出現暴力風險」。如果這種狀况出現在男女配偶、前配偶,男女同居者、前同居者身上,稍為有理性的人,都不會罔顧事實,否認這種事情同樣會發生在同性戀同居者身上吧!但堅持把「家庭暴力」改為「家居暴力」的人士,卻把有親密關係的同性戀同居者,極其荒謬地等同業主與租客、僱主與外傭、長者屋同住的老人、大學宿舍的室友、籠屋板間房的住客……他們根本沒有親密或血緣關係,何來特殊的權力互動?即使出現暴力,性質也完全不同,目前的刑事法律已足夠應付。把這些只住在同一屋簷的過客與有親密關係的同性戀同居者混為一談,目的只想混淆視聽,淡化同性戀者免於暴力的迫切需要,終極目的,當然是否定同性戀者的存在。

宗教人士視同性戀為洪水猛獸,把同性戀同居者納入《家暴條例》範圍,他們說,會破壞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破壞中國傳統文化,徹底破壞倫理關係。諷刺的是,上面的指控,異性戀所犯下的,顯然比同性戀嚴重得多。而有識之士早已指出,中國傳統並不排斥同性戀,請勿隨意扭曲國粹。

台灣 早將同性戀同居者納入《家庭暴力防治法》的保障範圍。大陸吉林省長春市,「考慮到家庭關係的實際發展趨向」,同性家庭受害者也同樣受到家暴法規保障。香港這個自以為先進的社會,看到大陸和台灣對同性同居者的保護,能不感到汗顏嗎?歷史上,有不少人以神的名義壓迫弱勢者,慈愛的上帝啊!會寬恕他們嗎?

Thursday, January 01, 2009

這裡

猶記得 我從前的xanga
很多人到訪
人人都經歷了看看某某擊點多少次
跟住又講句 去你的!他幹嗎一天來訪四百幾次
原來那人是你某某情敵

天呀。我很討厭這些。谷鬼氣就搬家。

反正我們有時候的creative automatic writing
根本不是要你明白。
我看:是一個發洩是一個我還可以悍衛給我去寫東西去想東西的地方。

就是 根本不是要你明白
我才安心寫下去。


我不知道誰會來看。
當然,到最後我是會知道你來過。
我也很感謝你對我的關愛。
真的。


回覆涼子小姐的疑問:
的確,很多時候,這樣的「你」都不是指你。
也有些「我」也不一定是我,
有時是很generic.
有時真是指我生命之中不能忘記的人。

或許你會很在乎你些你你我我為什麼不是你:
原因是﹣
因為我真的知道你很想地下。我很想也不敢放任何東西在這裡,很公開的。
噢,讓我迫你一下,
你說如果我們到了第三年,你或者考慮開放一點公開一下。
今天是09年了,你現在想法如何? 
你的難處,我從來都透徹明白 

我們實在浪費得太多青春在無無謂 和永遠都不完結的戰火之中
對不起。

原來我們根本不太了解。
很苦,卻很真實。
我們總是在離別的時候才變得有點激動。

09年, 
我希望可以捉緊一點你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