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06, 2011

追加:社評

有償採訪是傳媒大忌 環保觸覺要懸崖勒馬

(明報)2011年2月4日 星期五 05:05
【明報專訊】樹仁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系學生去年底以「學生實習電台」記者身分邀約環保團體「環保觸覺」訪問時,被要求「做義工(來)換訪問」,學系以有違基本新聞採訪原則拒絕,結果環保觸覺將樹仁新傳系列入「黑名單」,不再接受其學生訪問。我們認為,任何新聞採訪,一旦涉及金錢或實際利益交換,不論是記者收取報酬才報道,還是被訪者收取報酬才接受採訪,報道內容的公信力都會大打折扣,故有償採訪是傳媒的大忌,樹仁學生拒絕這項無理要求,絕對合理。信譽是壓力團體贏取公眾信任的基石,環保觸覺應懸崖勒馬,盡快取消相關安排,否則其公信力勢將受到質疑。

收受利益才願受訪

訪問內容勢受質疑

對於今次事件,環保觸覺主席譚凱邦回應稱,2009年起有大量學生邀約訪問,令團體難以應付,因此訂下政策要求所有學生訪問後均須做服務。譚凱邦這番回應的理據,並不合理。

有償採訪是傳媒行業的大忌,是業內人士必須力拒的底線。其中一種有償採訪,是被訪者希望傳媒正面報道其訊息,故向傳媒派發有形或無形的利益,如派紅包、購物優惠等。這種手法在內地甚為盛行,但性質形同賄賂,等同花錢收買記者,把吹捧被訪者的宣傳廣告包裝成公眾誤以為是客觀公正的報道。這做法嚴重損害傳媒的公信力,任何新聞系學生都知道,這是絕對要不得的做法。

這次環保觸覺提出的是另一種有償採訪。環保觸覺要求記者答應提供義工服務,才接受訪問,這種有條件的所謂「義工服務」,根本不是「義工」,而是「有償勞動」,其性質等同被訪者要求收取金錢利益,才願意接受採訪。

一旦被訪者接受採訪會得到實質的利益,被訪者很易會把自身的經歷誇大,以博取更多的採訪機會,進而賺取更大的利益。一旦採訪涉及利益瓜葛,採訪的內容就不純正了,採訪與被採訪的一方都會受到質疑。報紙或電視新聞經常出現的人物專訪,傳媒絕不可向被訪者提供報酬,否則被訪者就有極大誘因「作大」。

受過專業傳媒訓練的人都知道,若要邀請專家學者接受訪問,只可提供車馬費,不可提供直接報酬。若專家學者收取報酬,就必須向觀眾交代,其身分已變成「客座主持人」或是「評論員」,身分已由被訪者變成傳媒僱員。傳媒人對這麼細微的分野如此著緊,正是因為公信力是傳媒的命根。

同樣地,信譽也是壓力團體贏取公眾信任的基石。如今環保觸覺要求記者提供勞動服務才接受訪問,勢必令人對訪問的內容產生懷疑,質疑團體與哪些傳媒有特殊利益關係,會否因為個別傳媒付出較少,受訪時就不盡不實。最終,環保觸覺只會自毀公信力。

此外,過去從未聽聞環保觸覺對傳媒有同樣的要求,如果這樣的做法只是針對極之需要培育的學生,則更為不妥。樹仁大學學生雖然不是正式的記者,但其採訪過程與正式的傳媒無異,加上香港的傳媒根本沒有正式註冊制度,任何人也可以成為記者,故學生電台記者的身分,其實與傳統媒體的記者沒有分別,環保觸角應一視同仁。

應接不暇可拒訪

樹仁學生比譚凱邦更專業

如果譚凱邦認為學生媒體記者的準備不充分,提問不專業,又或是自己工作太忙應接不暇,大可拒絕接受訪問,絕不可要求學生提供所謂的「義務勞動」。在這次事件上,樹仁學生的表現,比譚凱邦看來更為專業。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